根據交通部 2013 年 9 月 10 日公布的最新規定,自 2014 年 1 月 1 日起驗車已開始增加胎溝項目,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39 之 1 條第 25 項也明訂檢驗標準:「各類車輛其所使用輪胎之胎面未磨損至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1431 汽車用外胎(輪胎)標準或 CNS4959 卡客車用翻修輪胎標準所訂之任一胎面磨耗指示點(相當於胎紋深度 1.6 公釐)」,若檢驗不過,且一個月後複查未通過者,將開罰新臺幣 600 元至 1200 元。
根據統計,每年約有 400 起因爆胎相關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而與爆胎關係最大的除了胎壓、載重,更重要的還有胎面溝紋的磨耗程度。事實上,輪胎是愛車接觸地面時提供啟動制動摩擦力的來源;因此,當胎溝深度不足的時候,除了增加潛在爆胎風險之外,因胎溝不足導致的制動性下滑、煞停距離增加、甚至排水性下降,無論何種狀況都將提高駕駛或乘客遇上交通事故的風險,除了自車乘員的安危,並間接對其他駕駛的用路環境投下未爆彈。
有鑑於此,U-CAR 特別邀請到德國馬牌的旗艦店 BestDrive 的輪胎達人,千富輪胎的蕭信榮店長,透過分享正確的輪胎 DIY 保養知識,提高輪胎安全意識,降低因為忽略檢查可能引發的意外。
德國馬牌 BestDrive 教你胎溝 1.6 公釐怎麼看
輪胎橡膠經常處於高壓高溫的工作環境,無可避免的會導致物理性的磨耗,因此每次車輛定期保養時,需要一併檢查胎溝的深度,以及胎面磨耗的均勻性;根據蕭店長表示,輪胎溝槽的深淺,可以透過胎溝計來測量,或者也可以循著輪胎側邊的輪胎磨耗記號,依相對位置找到輪胎溝內的磨耗指示突起,如果愛車的胎面已經磨到與磨耗指示等高,那就代表胎溝已經低於 1.6 公釐,不但延長剎車所需要的距離,還可能吃上罰單。
胎溝的深度可以量,胎面磨耗均勻性怎麼看呢?其實只要做多點式的胎溝測量就可以知道是否發生磨耗不均的現象了。譬如以與輪胎滾動方向垂直的角度在胎面畫一條假想線,在那條線上交會到的每條胎溝都確實測量其深度並予以紀錄,就能清楚掌握胎面是否正常磨耗。若不正常的話,建議盡快前往保養廠或輪胎店重新定位;當然,如果偏磨耗已經磨到警戒線時,最好還是更換新輪胎以保行車安全。
保持正確胎壓,常保行車平安
根據德國馬牌輪胎 BestDrive 蕭店長的分享,由於輪胎本來就會自然洩氣,因此最好每 2 個月量測胎壓,並於出遠門前再次確認,胎壓不論太高太低,都會有不良的影響。太高雖然油耗會變好,但彈跳感較大,且容易因撞擊路面突起,造成胎體內部的鋼絲斷裂,甚至長期會造成胎面中央偏磨耗的可能。至於胎壓不足,最大的風險就是可能造成爆胎,還會造成胎面外側偏磨耗的現象,同時也會比正常胎壓狀態下更加耗油。測量胎壓時,如果沒有胎壓計的話可以請專業輪胎店幫忙量測,最好連備胎一起檢查,以備不時之需。
增加輪胎磨耗里程小訣竅─定期調胎
以前置引擎的前驅車種為例,不論轉向或者負荷引擎重量的前軸,都讓前輪的負擔較後輪的負擔來得重,所以前輪的磨耗也比後輪來得更快。為了讓前後輪胎磨耗得更均勻,並降低偏磨耗發生的可能性,甚至延長輪胎使用壽命,BestDrive 蕭店長建議駕駛朋友可於每 5,000 公里行駛里程到時,前往專業輪胎店家諮詢調胎檢討。
如果當輪胎角度與方向盤轉向角度不符合,出現某些底盤異音,甚至是已經發現輪胎偏磨耗現象的時候,就需要進行輪胎定位,與輪胎底盤相關的項目有外傾角、內傾角、後傾角、Toe 角度(束角)、轉向前展等項目。
- 輪胎 DIY 保養重點整理:
- 1.每 5,000 公里,或每 2 個月,定期檢查胎壓。
- 2.每 5,000 公里量測胎溝,並進行前後調胎;不僅能觀察輪胎磨耗狀況,調胎也助於胎面磨耗得更均勻,進而延長輪胎壽命。
- 3.最少每次換新輪胎完都要做一次定位。
DIY 檢查胎溝與胎壓,出門旅遊快樂又安心
對一般車主來說,輪胎一直是很容易忽略的保養項目,但透過這篇專題我們可以知道其實輪胎保養點檢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在國外除了輪胎定位這個項目以外,很多時候車主們都已經養成自主檢查胎溝胎壓的習慣,畢竟國外地大不像台灣車主還有信用卡公司的道路救援可以救急,一旦不幸在郊區發生顧路狀況,都是相當麻煩的狀況。
儘管如此,只要有了足夠的檢查,不但不用提心吊膽,對愛車有進一步的了解後才能在任何故障發生時,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在年關當近的元月裡,U-CAR 編輯部再次提醒駕駛朋友提早檢查愛車輪胎的胎溝與胎壓,也希望每位車主都能開開心心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