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臺灣新車市場,讓熱血車迷最興奮的新聞,莫過於新年式 Suzuki Swift 車系的導入,雖然車系陣容當中僅有兩款車型,但是全車系輕油電系統的加持和加上手排配置的 Swift Sport,都再度掀起了輕鋼砲的話題與關注。為了讓車迷對於 Swift 車系有著更深入的認識,這一次的底盤解析直接讓 Suzuki Swift 及 Swift Sport 兩車對比,看看一般車型和性能版車型之間有何差異。
首先我們從外觀上最容易分辨出來的差異開始說起,也就是輪圈。Swift 和 Swift Sport 不僅是輪圈的造型上不同,尺寸規格也完全不一樣。Swift 使用的是 16 吋的輪圈搭配尺寸為 185/55 R16 的 Bridgestone Ecopia EP150 節能胎。
Swift Sport 則是 17 吋輪圈搭配尺寸 195/45 R17 的 Dunlop SP Sport Maxx 050 運動街胎,其中最重要的差別,在於 Swift 的輪圈孔徑為 4x100,Swift Sport 則為 5x114.3,兩者的中心孔直徑也有所不同,因此一般車型無法直接升級 Swift Sport 的 17 吋輪圈。
進一步看到底盤結構,無論是 Swift 或者 Swift Sport 都使用了相同的前麥佛遜、後扭力樑懸吊設計,雖然說是相當簡易的懸吊形式,但是搭配在這不到一千公斤的平價掀背上倒也是恰到好處。有趣的是,原本以為 Suzuki 在這樣簡單的懸吊形式上兩款車應該不會有差異,但是仔細研究卻發現了不少細節上的不同,顯現出了 Suzuki 的要求和細膩。
要讓 Swift 這麼一輛主要針對都會、代步用途的掀背小車在動態操控上變得更加運動化,最直接的方式當然就是改變避震器。對比 Swift 與 Swift Sport,可以發現前、後阻尼筒身的標籤和料號都不同,顯示了兩車採用了不同設定的避震器。
而這個部分在經過底盤測試儀的檢測之後,雖然兩車的整體波形圖相當接近,但是仍然可以從部分區塊的差異驗證出兩車的避震器在設定上確實有不同的調整方向。以最容易分辨出差異的區塊來看,就是後軸波形圖代表低頻振動的右端,Swift 的波形會比 Swift Sport 的波形來得寬一點,代表著該區塊的輪胎接地壓力因為偏舒適的懸吊設定而變化較大,Swift Sport 則有著更一致的輪胎接地壓力,意味著更穩定的抓地力表現。
從上面的底盤測試數據也可以發現,Swift Sport 比一般車型重了一些,加上較大的動力輸出,理所當然的在煞車系統也有所升級。實際測量可以看到 Swift Sport 前碟盤直徑約為 280mm,Swift 前碟盤則大約為 250mm。而除了碟盤尺寸的改變,兩款車就連卡鉗也有所不同,可見 Suzuki 在細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回到懸吊系統的部分,除了避震器之外,我們還發現了 Swift Sport 的避震器羊角鎖點處也有變化,Swift Sport 的羊角直接從上端螺絲斜伸而下,而不像 Swift 的羊角是有一點曲線延伸而下,簡單的運用了結構設計的差異來強化羊角鎖點的剛性來減少激烈駕駛時懸吊零組件的形變幅度。
接著看到後懸吊的部分,Swift Sport 就連整支扭力樑都進行了設計變更,相較於 Swift 平直的後扭力樑,Swift Sport 的扭力樑在中段上凹,同樣也是利用幾何結構來增加整支扭力樑的強度,提升 Swift Sport 的路感回饋和懸吊做動反應。同時也可以看到 Swift Sport 的雙出尾管是真正的雙出而非裝飾。
Suzuki 原廠也給予兩車不同的胎壓建議值,除了對應些許的車重差異之外,也對應著兩車不同的輪胎規格和抓地力需求。Swift 的原廠胎壓建議值為前 36 PSI 後 32 PSI,Swift Sport 則是前 33 PSI 後 31 PSI。
最後,使用定位儀器測量 Swift 和 Swift Sport 的定位數據,結果兩者在四輪定位角度的部分沒有太多差異。由於簡易的前後懸吊形式,讓 Swift 車系的懸吊幾何能夠做出的變化並不多。兩車的前軸 Camber 落在 0 度至-0.5 度之間,Caster 約為 4.6 度,前輪總 Toe 為 Toe in 0.1 度左右;後軸 Camber 為-1 度,總 Toe 則是 Toe in 0.5 度左右。
雖然整體來看,這樣的定位角度設定中規中矩偏向保守,但是要明白這兩款小掀背都是重量不到 1,100 公斤加上超短軸距的體質,就算沒有複雜的懸吊系統和設定,也能夠帶給駕駛現今車壇中難能可貴的駕駛樂趣。而綜合以上兩車細節的差異,讓人不得不讚賞一下 Suzuki 在這些小地方的用心,讓 Swift Sport 得以名符其實並且和一般車型有著更加細膩的區隔。
討論區
成為第一個發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