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edes-Benz 於 2025 年 3 月於義大利羅馬全球首演新一代 CLA 車系,其不但採用全新 MMA ( Mercedes-Benz Modular Architecture ) 模組化平臺打造,更提供了 48V 輕油電與首度加入的純電動力選擇。接續在 2025 年上海車展上,Mercedes-Benz 則推出了專屬於中國市場的大改款 CLA L 長軸版本車型。
在延續新一代 CLA 車系的外觀基礎下,CLA L 長軸版本最明顯的變化在於軸距及車長皆增加 40mmm,其中車身軸距達到與現行 C-Class 車系相同的 2,865mm,同時 CLA L 長軸版本 4,763mm 的車身長度更超越了現行 C-Class 車系,藉此提供更為寬闊的後座車室空間表現。
除了軸距及車長的增加外,CLA L 長軸版本亦具備了專屬的舒適化後座椅墊設計,且後座座椅的椅面長更較標準版增加 10mm,藉此提供更為優異的腿部支撐表現。內裝部份則同樣具 10.25 吋數位儀表以及 14 吋中央資訊娛樂螢幕,並可選配具備副駕駛座 14 吋數位螢幕的 MBUX Superscreen,此外 CLA L 長軸版本亦採品牌自行開發的全新 MB.OS 作業系統,但因應中國市場而擁有專門的語音及相關系統設定。
根據原廠公布的數據顯示,專為中國市場推出的 CLA L 長軸版本將提供純電動力的選擇,其採用雙速變速箱結合 800V 高電壓架構,並配置可輸出 268 匹馬力的後驅單馬達設定,根據中國 CLTC 規範下可提供 866 公里續航里程,且受惠於可對應達到 320kW 最大 DC 直流充電功率的表現,原廠表示 CLA L 長軸版本僅需 10 分鐘便可補充行駛 370 公里所需電量。
Porsche 於近期首度發表全新 911 Spirit 特式車款,作為品牌 Heritage Design 策略的最新力作,這款擁有收藏價值的車型,乃是保時捷以早期經典車款為靈感的設計語彙,向品牌輝煌歷史致敬的第三款 911 車型。全球僅限量生產 1,500 輛,Porsche Taiwan 亦同步報出 1,333 萬元起的接單價格。
911 Spirit 70 車型基礎源自於最新世代的 911 Carrera GTS Cabriolet 敞篷車款,其動力核心為全新開發的 3.6 升水平對臥引擎,並結合高壓電池系統、eTurbo 電子排氣渦輪增壓系統,以及全新 PDK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中的電動馬達,可提供 541 匹的綜效馬力輸出,以及 62.2 公斤米的峰值扭力。
在外觀設定上,保時捷為 911 Spirit 70 車型特別調製專屬車色:霓光橄欖綠(Olive Neo)。這是一種濃郁深邃,且帶有現代氣息的綠色。而 Bronzite 車色則與之形成視覺對比。車輛的後下部、前部,以及採用經典「Fuchs」設計的 Sport Classic 輪圈,皆施以這種灰金色塗裝。黑色軟頂與擋風玻璃框架則進一步突顯 911 Spirit 70 視覺魅力。
911 Spirit 70 車型所採用的保時捷盾徽,幾乎與 1963 年的歷史盾徽如出一轍。前葉子板上鑲嵌著金色「Porsche Exclusive Manufaktur」徽飾。行李廂蓋格柵上的 Porsche Heritage 徽章,其設計靈感源自 1950 年代,保時捷 356 車款達成 10 萬公里里程碑時所獲頒的榮耀徽記。另外還具備車尾的金色保時捷字樣與車型名稱。
內裝設計的一大亮點即是採用經典的黑色/橄欖綠 Pasha 織物圖案,這種織物的圖形設計,靈感源自於賽車場上飛揚的方格旗。此外 18 向電動調整跑車座椅的中央椅面、車門飾板,乃至於手套箱內部,皆覆以 Pasha 織物圖案。椅背裝飾嵌件與儀錶飾條,亦提供 Pasha 圖案選配項目。標準配備更包含一塊採用 Pasha 圖案設計的可翻轉行李廂墊。此外包含玄武岩黑俱樂部皮革內裝搭配橄欖綠色裝飾縫線,以及玄武岩黑俱樂部皮革內裝套件,皆列為車型標準配備。
Hyundai 總代理南陽實業,日前才在 3 月中新春媒體活動中,首度亮相定位在 Tucson L 之下的全新休旅車系 Mufasa,並預估其入門售價將落在百萬內。如今除確認其正式上市日期為 5 月 14 日外,經銷端近日教育訓練也流出新車重點規配與特色,新車將有望會有至少 3 車型等級可選,並搭載 160 匹 2.0 升自然進氣引擎、平均油耗 14.8km/L,並標配雙 12.3 吋介面、Level 2 駕駛輔助,甚至還會有 360 度環景、BVM 儀表盲區顯示、手機無線充電、64 色氣氛燈、倒車投影技術等配備亮點。
參考海外市場規格,Mufasa 的車身長寬高數據為 4,475mm x 1,850mm x 1,665mm,軸距為 2,680mm,外觀採用 Hyundai 集團最新的參數化設計語彙,搭載分離式的頭燈組設定,中央導入大面積黑色蜂巢狀手法的水箱護罩示人,中央也有大面積的廠徽設定,下氣壩則在兩側帶有 L 型飾條呈現勾勒出梯形視覺。
透過 C 柱與 D 柱的黑色塗裝,讓整體車側窗戶一路延伸至車尾與尾翼、尾窗連成一氣;車尾則採用環繞型的 LED 尾燈組、中央則以黑色鋼琴烤漆為基底貫穿、並搭配橫置的 Hyundai 字樣。
在外觀重點配備方面,就目前資訊顯示國內將提供藍、白、灰、黑共計 4 種車色可選,輪圈配胎則是最大搭載 18 吋鋁圈,先前新春活動出現的全景天窗、電動尾門預計將列為頂規車型標配。此外 LED 環狀尾燈還將具備「倒車燈投影技術」,透過倒車燈阻的內反射鏡,在車輛打倒檔亮倒車燈後,將燈光向地面反射,可藉由 360 度環景觀看反射光條,作為倒車導引線。
內裝方面,Mufasa 配置與 Tucson 相同的四輻式方向盤,中央鞍座處採用 SBW 電子線傳排檔布局,雙 12.3 吋的數位儀表與中控螢幕也承襲家族式設計語彙,同時車輛也搭載了 Level 2 Hyundai SmartSense 駕駛輔助系統。
此外,Mufasa 前座也將搭載 64 色氣氛燈組,在駕駛切換模式、或進行空調溫度調整、開啟空氣清淨功能時,氣氛燈組也會有相對的色彩變化效果。另外 Mufasa 也將搭載單區恆溫空調,中央置物區設有手機無線充電,至於 360 度環景、還有與儀表板整合的 BVM 盲區顯影功能,則有可僅在頂規車型搭載。
空間部分,尾廂在標準 5 座狀態下擁有 451 公升的容積,並可透過 6/4 分離傾倒擴充,只是傾倒後的容積目前仍未有資訊公布。
Hyundai Mufasa 先前送測資訊也首度揭露,搭載 2.0 升直列 4 缸自然進氣動力、搭配 6 速自排變速系統,市區能效與非市區能效分別為 11.33km/L 和 17.93km/L,平均油耗為 14.8km/L,能源效率為 3 級。目前經銷端數據顯示,國內車型最大馬力為 160 匹、最大扭力則是 19.7 公斤米。
從近期外媒不斷曝光的大改款 Toyota RAV4 偽裝測試車來看,大改款第 6 代 RAV4 的問世可說是箭在弦上。但臺灣市場先前在 2 月和泰媒體春酒等活動,都低調未透露大改款 RAV4 的確切時程與動向。
如今,U-CAR 從第一線店頭掌握消息顯示,現號第 5 代 RAV4 先前在 4 月已銳減汽油版的供應、預估 5~6 月會缺車,至於 RAV4 油電版在 4~6 月的供應量減少、同樣也將有缺車的情形。至於國產的 Corolla Cross 車系,其產線預計自 5 月起會大幅減少 1.8 汽油版的供應量,店頭未來將會主推 1.8 油電版,推測應當為符合 CAFE 點數等進行產品策略調整,甚至不排除縮編現有 Corolla Cross 汽油版 3 車型的編成。
全新第 6 代 Toyota RAV4 距離發表已進入倒數階段,將採用 TNGA-K 底盤設計,並且導入尺寸更大的數位儀表與資訊系統,其輪廓與中國廣汽豐田雙生車 Toyota Wildlander(威蘭達)相符,並且與 Corolla Cross 相同,具有明顯的「多維設計」的水箱護罩設計。而車燈部分,則預期將導入品牌新世代外型識別,採用與 Prius、Crown Sport 以及 Camry 相近的雙髻鯊造型。
動力系統部分,外媒報導北美市場第 6 代 Toyota RAV4 將提供 2.5 升汽油與油電混合動力的選項,能耗值表現將會有所進步。
在國內現號版本第 5 代 RAV4 方面,和泰汽車在 2024 年 12 月就已推出 2025 年式車型,推估將會是 RAV4 在大改款前的最後一波變動,變為汽油雙車型、油電 4 車型,共計 6 車型編成選擇,汽油取消 111 萬的尊爵、以及 129 萬的 Adventure 4WD 四驅車型;油電則在既有車型外、再新增 124 萬 2WD 設定的曜黑魅影車型。
而如今,除了先前第 5 代 RAV4 在國內減少 2.0 汽油版本的編成外,就 U-CAR 從第一線店頭掌握的消息顯示,現行款 RAV4 其日本產線在 4 月的生產臺數已銳減、預估國內在 5~6 月 RAV4 汽油版會嚴重缺車。至於 2.5 升油電 RAV4 部分,經銷端訊息顯示其 4~6 月到港來車量也會減少缺車。上述的供應變化,是否是原廠在進行產線切換至大改款 RAV4,相當耐人尋味。
除此之外,第一線經銷端也顯示,甫於 2024 年 10 月推出小改款的 Corolla Cross 車系,其目前單月銷售佔比仍有佔 4 成的 1.8 汽油車型,在未來 5 月份的生產臺數也會大幅減少缺車;未來國瑞汽車產線生產 Corolla Cross 重點會放在目前銷售佔比已達 6 成的 1.8 油電版。
這樣的規劃,甚至包含 Corolla Cross 油電豪華設定為 83.9 萬、當時為香比小改款前降幅最多的 7.6 萬,都可見未來 Corolla Cross 車系未來將在市場上主推油電車型,以利品牌整體取得更加的 CAFE 點數積分;至於目前佔 4 成的 1.8 汽油版,其不論是供應量或銷售佔比都會進一步降低。
近日日本媒體資訊指出,Lexus LBX 車系可望在 2025 年 5 月中旬推出新年式車型,新年式最主要將換上更為穩定的後避震器、降低路面噪音,並且針對懸吊帶來的行路品質調整,此外 HUD 抬頭顯示器的顯示面積與解析度也將提高,新年式日規車型也將增加如臺灣市場一般的 Active 等級,該車型售價可望落在 440 萬日幣(約臺幣 99.6 萬)起。
日規 Lexus LBX 現從入門至高階,總計有包含 Elegant、Relax、Cool、Bespoke Build 共 4 車型等級,售價為 420 萬日幣至 576 萬日幣(約臺幣 95.1 萬至 130.4 萬)。不過如今新年式傳出將一如臺灣市場,於 Elegant 與 Relax 等級之間,追加 Active 等級車型,Active 前驅車型售價可能為 440 萬日幣(約臺幣 99.6 萬)、Active 四驅車型售價可能為 466 萬日幣(約臺幣 105.5 萬)。
而 Active 等級也將提供 6 種車色,包含雲母黑單色,以及 Sonic Quartz 灰黑雙色、Sonic Chrome 銅黑雙色、Astron 金屬灰黑雙色、紅黑雙色、天藍金屬藍黑雙色可選。
新年式的強化部分,最主要將針對底盤進行微調,其中新年式將針對增加後避震器氣缸的尺寸,強調將帶來更加的動態轉向穩定性,進一步提升操控性能,新年式也會藉由講低輪胎的前後震動,帶來更為降低路面噪音的效果。此外,新年式也會針對前後懸吊進行微調,帶來更高品質的乘坐舒適性,而噪音控制的調整也會進一步降低引擎傳入車室的噪音。
配備變化方面,新年式 LBX 也將向 NX 看齊,將輪圈造型調整的更為立體。另外也會增加 HUD 抬頭顯示器的面積與提升解析度,HUD 抬頭顯示器的尺寸將從現行的 208mm x 78mm、增加為 260mm x 74mm,解析度的提升也能進一步強化辨識度。
而有關日規新年式 LBX 的相關資訊,還有臺灣市場動向,U-CAR 將持續追蹤,並替讀者帶來第一手的最新報導。
Stellantis 集團近日公布旗下與 Factorial Energy 合作的固態電池最新進展,其將擁有高達 375Wh/kg 的能量密度,此外其 15%~90%快充將在 18 分鐘完成、有著最高 4C 的放電倍率,並且已完成可超過 600 次充放電循環的驗證,預計此一固態電池技術將首搭在 2026 年將登場的 Dodge Charger Daytona 原型車。
總部位於美國、鑽研於固態電池研發的 Factorial Energy,先前已陸續與 Mercedes-Benz、還有 Stellantis 集團展開固態電池的合作,上述車廠主要著眼於固態電池有望大幅縮短充電時間,並且帶來更好的能量密度、體積、以及續航表現。而 Factorial Energy 最主要是在 2024 年宣布和 Stellantis 集團展開合作,如今雙方則於近日公布在固態電池開發的最新進展。
在固態電池有著比鋰電池組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電速度特性下,Stellantis 集團表示最新的固態電池其能量密度高達 375Wh/kg。而在充電效率部分,Stellantis 表示此組固態電池最大的瞬間放電倍率來到 4C,最快從 15%充至 90%電量僅需 18 分鐘,大幅縮短現行電動車在充電的等待時間、並提升便利性。
此外在最考驗電池效能的極高溫、極低溫環境下,藉由 Factorial 的固態電池技術與配方,能讓此具固態電池可在零下 30°C~45°C 間正常運作。並且目前已實測能進行超過 600 次的充電循環,Factorial 與 Stellantis 也會繼續提高其充放電次數。
在車輛搭載部分,Stellantis 集團指出首搭這套固態電池的 Dodge Charger Daytona 原型車,預計將於 2026 年內推出,但後續的市售版本時程仍有待集團進一步公布。
日本 JNCAP 近期公布了 2024 年度第 5 款受測車型成績,而在前 4 款車都獲得了 5 星成績後,這回接受測試的車款 Honda Freed 雖然得到 90%成績,但最終是被評為 4 星,關鍵就在於撞擊測試項目中,其行人頭部保護未很理想、被扣了較多分數,因此最終也無緣 5 星評級。端看現階段 2024 JNCAP 的評測結果,總成績最高依舊是 Toyota Crown Sedan 的 95%,至於 Civic 和 CX-80 雖然都是得到 94%,但加總分數是 CX-80 略勝 Civic 一點,另外 WR-V 則是 90%的分數。
Honda 在日本當地相當倚重的主力產品 Freed,在 2024 年 5 月時正式推出第 3 代車型、並在 6 月份上市,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莫過於 Toyota Sienta;而在新世代 Freed 上市後也斬獲不錯的成績,此外,在同年 12 月份時,Freed 更是獲得了第 45 屆 JCOTY 日本年度風雲車殊榮。對於國內市場來說,在 Sienta 退出臺灣之後,其也少了這類小型 MPV 產品,不過較為可惜的是,現階段 Freed 僅有右駕版本,還未有左駕車型出現,因此短時間內要導入的機會恐不大。
在 Freed 於日本熱銷之時,這回也接受了 JNCAP 的評測。先看到 JNCAP 的測試規範,其是以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共 3 大項為主,合計總分為 193.8,另外相對於 2023 年度的測試,2024 年度 JNCAP 部份評測項目也做了調整,撞擊測試項目中,其在駕駛座和後座保護正面全寬撞擊的評比裡,原先坐在副駕駛座的假人移到了後座。
另外在車與車的偏位撞擊項目中,除了自身車輛的保護性能外,現在還會評比另外一輛車遭受撞擊時的情況。而在行人保護的項目中,行人腿部防護的評估中新增了先進腿部衝擊器。
至於安全測試項目中,主要是增加了十字路口煞車緩解測試,其模擬了交叉路口內的事故,並針對右轉和左轉時與行人或車輛的事故進行了評估;另外交通標識識別系統 ( TSR ) 和其他安全配備系統的評估也首次納入考量。
看到 Freed 這回的測試結果,車輛撞擊測試、主動安全測試以及事故自動緊急通報系統的成績分別為 82% ( 82.55/100 ) 、98% ( 84.52/85.8 ) 、100% ( 8/8 ) ,總分為 90% ( 175.07/193.8 ) ,其百分比是和 WR-V 相同,不過加總分數是略低一點。就端看 Freed 在主動安全測試項目中,該項成績是相當優異,大多的細項測試環節都拿到了最高 5 級評分,僅有在誤踩油門抑制項目是被評為 4 級,不過讓 Freed 無緣 5 星評級的關鍵就在於車輛撞擊測試。
Freed 在車輛撞擊測試中,車對車全寬撞擊 ( 駕駛座保護 ) 、車對車偏位撞擊、側向撞擊等項目都是拿到了 5 級評分,而在車對車全寬撞擊 ( 後座保護 ) 與安全帶警示則是得到 4 級,不過會讓 Freed 在此次成績不理想的關鍵則是在車輛對行人頭部保護,該項僅得到了 3 級的分數,整體對行人的頭部保護性並未很出色,最終間接讓 Freed 這次的 JNCAP 評測為 4 星。
JLR 於 2024 年推出 Works Bespoke 客製化服務,提供復刻的打造愛車等規劃,近日 Land Rover 經典車部門宣佈,將推出 Classic Defender V8 Works Bespoke 軟頂敞篷版,以 2012 年至 2016 年間生產的捐贈短軸 Defender 進行重製,提供塗裝、頂棚、鋁圈等客製化打造,起價從 19.5 萬英鎊起 (約新臺幣 842 萬起),並提供 1 年不限里程原廠保固。
2024 年 JLR 曾透過 Works Bespoke 重製初代 Classic Defender V8,為滿足不同車主需求,可選擇 90 與 110 兩種車身形式 ; 本次僅以短軸溝通的 Classic Defender V8 Works Bespoke 軟頂敞篷版,由專業經典車部門的工程師打造,經過配備與車體強化及重新設計,在原廠標準流程下生產,強調車輛的耐用性、豪華與性能表現。
JLR 表示,Classic Defender V8 Works Bespoke 軟頂敞篷版的帆布車頂,提供標準黑、沙漠色、深卡其色、海軍藍共 4 種色系,靈感呼應 2016 年從原廠產線誕生的經典 Defender,軟頂敞篷架構可透過側面與後面的拉鏈開啟並收折,在 Works Bespoke 的客製化基礎下,共有 49 種車色可選擇,搭配 16 至 18 吋的胎圈,以及水箱罩、車門把手及車身銘牌的專屬妝點。
車室部分,Classic Defender V8 Works Bespoke 軟頂敞篷版共有 5 種單色、8 種雙色皮革內裝提供車主選擇,包含飾板、縫線等細節,也可進行專屬打造 ; 原廠強調,為滿足層峰客群多元的購車需求,甚至可選配衝浪板架、酒類冷藏室等特殊配備。
作為復刻經典車型代表,Classic Defender V8 Works Bespoke 軟頂敞篷版在動力部分,採用 5.0 升 V8 汽油引擎單一配置,在 8 速 ZF 變速箱搭配下,可供輸出最大馬力為 405 匹,最大扭力則為 52.5 公斤米。除了動力升級之外,原廠也支隊懸吊、煞車進行強化,改為螺旋彈簧加上 Eibach 防傾桿、Bilstein 減震阻尼的配置,煞車則以 4 活塞 Alcon 卡鉗、前 335 mm/後 300 mm 碟盤,提供匹配性能的煞車表現。
Porsche 原廠於 2024 年 2 月發表小改款 Porsche Taycan 車系,當時同步帶來了小改款 Taycan 轎車、以及跨界旅行車型 Taycan Cross Turismo。在整體電氣表現及性能都有所強化,其中充電效能從原先最高 270kW 提升至 320kW,而且由於最大電池總容量由過去的 93.4kWh、一舉提升到 105kWh。
小改款 Taycan 家族是國內目前唯一突破 300kW 充電功率大關的 800V 電壓電動車。而先前我們已經先行體驗過小改款售價 558 萬元的 Taycan 4S Cross Turismo 車型,當時就已見證到其最高實測達 326kW 的充電功率,充電表現相當驚人。此次我們藉由再借測動力等級更高的 Taycan Turbo S,來看看其高達 925 匹的性能魅力,以及是否還能再現比起原廠宣稱 320kW 更高的充電功率!
原廠在小改款後針對 Taycan 包括頭、尾燈的外觀樣貌,都進行了近一步的修飾,同時前葉子板和平整化的頭燈造型凸顯出 Taycan 的車身寬度。而且一如先前在試駕小改款 Taycan Cross Turismo 所提,其改款更動幅度不大,因此在外觀就必須尋找其差異點進行分辨,最主要就是頭燈組下方的空氣導流鰭孔,在改款前後有較大的造型分野。
小改款前的頭燈組是較為內凹型;在改款後則改成較為平整,其整體與前輪拱、葉子鈑下切的輪廓更為貼齊,加上四橫柵晝行燈搭配中央主要光源的高解析度 LED 矩陣頭燈組,在整體科技感更為鮮明。
而小改款 Taycan 轎車雖然仍是將頭燈組與前保桿下方透過黑色材質廂連,但其整體的黑色材質造型更為俐落,甚至其內也整合導流鰭孔,下方則有車身同色的箭矢形造型摺線點綴。Turbo S 前保桿最下方有著黑色梯形進氣壩,並主要採用 Turbonite 渦輪黑色 SportDesign 造型外觀套件。
試駕車在選配部分,最主要採用選配價 22.35 萬的金屬魅影綠車色 (Shade Green Metallic),並且還搭配車尾霧面黑色車型名稱,足下則搭載 21 吋 Mission E Design 輪圈,輪圈另施以高亮澤黑色烤漆。另外車側還選配了高亮澤黑色飾條、還有隔熱隔音玻璃及後座私密玻璃,並且在頭燈組搭載 2.99 萬的燻黑高解析度矩陣頭燈,並結合冰川藍四點式 LED 日間晝行燈。不過最獨特的是車頂還搭載 32.12 萬的光照控制全景固定式玻璃車頂。
小改款 Taycan 家族雖然在車內硬體細節更動不大,大致維持 16.8 吋曲面數位儀表板、還有中央的 10.9 吋觸控螢幕含原廠導航、再加上下方觸控控制螢幕的布局,其 PCM 系統的介面仍是有略為更新,主要是下方的控制觸控螢幕現在整合包含導航、Android Auto 等快捷鍵,讓整體操作更為便捷些許。
Taycan Turbo S 車型在內裝標配之列相比其他車型,主要多出霧面碳纖維內裝套件、自發光霧面碳纖維車門檻,還有雙前座 18 向電動跑車座椅含記憶功能,並且也直接內建了保時捷電動跑跑車音效裝置,瞬間加速時可帶來更為強烈的聲效效果。
試駕車最主要在影音資訊娛樂部分,選配了 86,700 元的乘客資訊娛樂顯示螢幕,不過其較為可惜的是並沒有支援 YouTube 影音娛樂功能。另外在駕駛視覺方面也選配了 10.15 萬的抬頭顯示器,整體視覺效果不像 Macan Electric 上的 AR 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酷炫,但其包含導航、動力輸出、還有 ACC 車距等都可在上方顯示,甚至還能即時顯示前車的遠近距離。
另外在小改款 Taycan 的 16.7 吋曲面數位儀表中,其不像 Macan Electric 還可顯示 3 車道的道路虛擬實境顯示,再加上小改款 Taycan 家族都無法在臺灣選配獲得 InnoDrive Level 2 駕駛輔助,對於長途行車的便利性稍微減低。至於 360 度環景在 Taycan Turbo S 上也需另外選配。
此外,在試駕車上還另外選配了相當獨特的 32.12 萬光照控制全景固定玻璃車頂,其可以讓車主與車內乘客享受陽光之餘不受陽光眩目,並總計有包含透明、啞光、半透明、奔放共 4 種預設模式可選,再加上車頂分成 9 個區域可自由滑動。選配陣容還包括 29.2 萬的 Burmester 3D 頂級環繞音響系統,帶來相當上乘的聽覺饗宴。
在座椅部分則有頭枕施以保時捷盾型徽飾印記、暗梅紫色安全帶、方向盤採 Race-tex 材質包覆、蠟灰色跑車計時套件、中央置物盒蓋施以保時捷盾型徽飾印記 、車門檻內飾板與 B 柱飾板採用真皮包覆暗梅紫等鋪陳。
小改款 Taycan Turbo S 將高性能升級電池總容量從 93kWh、提升至 105kWh,但最大充電功率較改款前的 270kW 提升 50kW、來到超過 300kW 大關的 320kW,由此來看其放電倍率 C-Rate 由過去的 3C、提升為 3.2C。原廠強調全新高性能電池的快充性能大幅提升,讓 Taycan 能以超過 300kW 的充電功率持續充電 5 分鐘,最快僅需 18 分鐘就將電量從 10%充到 80%。原先的 Taycan 在攝氏 15 度時,需 37 分鐘將電量從 10%充到 80%;改款後在相同的情況下,也能於 18 分鐘完成。
動力方面,小改款 Taycan Turbo S 在搭載前後雙永磁同步馬達下,最大馬力來到驚人的 952 匹、最大扭力則為 113.2 公斤米,同時跑車計時套件整合全新 Push-to-Pass 功能,依車型不同,可在啟用後的 10 秒提升馬力,Taycan Turbo S 在啟用起跑控制 ( Launch Control ) 時,可提升 190 匹馬力,總輸出達到 952 匹馬力,甚至最短 2.4 秒就能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相較前代車型縮短 0.4 秒,WLTP 續航為 630 公里。
原廠也強調其具有更優異軟體的逆變器、更強大的電池、改良的熱管理系統、全新世代的高效加溫設備以及改良的動能回充和四輪驅動策略。從高速減速時產生的動能回充效能由 290kW 提升超過 30 %,達到 400kW。
行車模式方面,Taycan Turbo S 提供 Range 節能、Normal 一般、Sport 運動、Sport Plus、Individual 客製化模式;底盤有 Normal、Sport、Sport Plus 共 3 段可調;車高擁有抬升、適中、已下降、低共 4 段可調。動能回收則有關、開、自動共 3 種,不過皆並非全然的 One-Pedal 單踏板模式,無法滑行至靜止。
試駕的 Taycan Turbo S 除了標配後輪轉向系統,更選配了多達 51.48 萬的保時捷主動車高控制系統 (Porsche Active Ride),Porsche Active Ride 最主要可在非 Sport 等模式的 Normal 模式作動,其可帶來更具舒適行路性的車身控制、隔絕路面起伏、動態車輪負載分布、動態離地高度等功能,並且還能啟用/停用包含舒適登車、側傾補償、加速和煞車舒適性等功能,最直觀的是在上下車時,其 Porsche Active Ride 就會讓車輛在瞬間迅速上升、下降,方便駕駛輕鬆進出車高較低的 Taycan 車系。
不過筆者認為 Porsche Active Ride 系統最讓人驚豔的,還是在於其舒適度還有過彎相當平衡的支撐性表現。像將 Taycan Turbo S 切到非 Normal 懸吊模式時,如 Sport 等模式,雖然可以帶來更佳的路感回饋、還有底盤駕馭樂趣,但是車身在左右擺盪、或是前後加減速俯仰時的感受會較為明顯。
至於切換至 Porsche Active Ride 系統會作動的 Normal 模式時,筆者認為其感受就像「魔毯」一般,即便車高會升高至較為長懸吊行程的「適中」高度,但 Normal 模式時反而在一般道路不太會感受到車身左右擺盪,甚至是減速煞車時、車頭幾乎不會起伏,帶來相當驚人的舒適行路品質,顛覆過往對 Normal 模式的印象,筆者相當推薦有意選配這套系統的車主,應當在購車前體驗一番,方能領略其要價 50 多萬的魅力。
在動力方面,自然是 Taycan Turbo S 的拿手好戲,零百加速瞬間在 2.4 秒突破的癲狂動力,讓 Taycan Turbo S 時常瞬間就來到國內道路速限,或許在國內的道路環境算是「大材小用」,但是其比起先前試駕 Taycan 4S Cross Turismo 之 598 匹更高的性能實力,確實讓其不論是在瞬間起步,或是中高速加速時,都有著更佳的動力餘裕。更遑論比起 Turbo S 更往上的車型,也只有 1,034 匹的 Turbo GT 車型、但其突破千萬的車價也是一大門檻,Turbo S 旗艦的動力水準,筆者已認為足具相當的高性能感官體驗。
測試當日,Porsche Taycan Turbo S 由於還剩下 80%電力,加上我們主要將焦點放在高功率測試,因此決定規畫僅以 80%的電力進行臺北至苗栗來回。出發時,Porsche Taycan Turbo S 在 80%的電力下,其儀表顯示續航仍有 401 公里。
而我們在中午點抵達苗栗三義交流道車亭休息區時,行駛約 137 公里、電量剩下約 52%,儀表能耗以近千匹馬力的車款仍算出色,有著約 5.0km/kWh 的儀表能耗。
在回程的過程中,由於估算照原路徑回程,會無法達到 10%以下的最大充電功率測試情境,因此我們北上時再繞行至基隆八堵交流道,並再沿國道 1 號南下到三重交流道,至附近的 U-POWER 蘆洲集勇站結束。
結束時,總計當天行駛 345.5 公里,最終的電量剩下 8%、剩餘里程為 43 公里,儀表顯示能耗降為 5.2km/kWh,而若以最終當天消耗 72%電量、實際行駛 345.5 公里後來推算,其 1%電量可行駛約 4.79 公里,滿電續航為 480 公里上下,以 WLTP 公告 610 公里來看大概數值約是 WLTP 數值的 76%。
我們在單車可供應最大 360kW 的 U-POWER 蘆洲集勇站、使用 500A 液冷槍起充後,小改款 Taycan Turbo S 約在 9%時就來到改款前最高峰值的 270kW,後續 10%時更來到突破 290kW 大關,從 12%後便一路延續 300kW 以上的峰值功率值至 58%才下降,中間更一舉在 42%時來到最高的 326kW,充電的前 10 分鐘都有 300kW 以上的充電高原,充電 5 分鐘表顯續航補進 130 公里,展現驚人的充電效率。
後續 60%時降到 210kW 左右,並維持此一平原一段時間,最後在 73%時才由 217kW 緩坡下降;到 78%時降為 146kW,最後 80%降為 84kW 結束。
整段 8~80%充電最終只花 18 分 26 秒,若擷取 10%~80%段落更僅有 17 分 27 秒、比原廠宣稱的 18 分鐘更迅速,整段 8~80%充電平均功率更高達 256kW,展現 Taycan 800V J1 平臺再精進後的優異電氣性能。
Porsche Taycan Turbo S | 剩餘 電量 |
行駛 里程 |
累計行駛 里程 |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
臺北松山出發 | 80% | 0 | 0 | 401 公里 | 0 |
苗栗三義交流道 | 52% | 137 公里 | 137 公里 | 249 公里 | 5.0 |
U-POWER 蘆洲集勇站結束 | 8% | 208.5 公里 | 345.5 公里 | 43 公里 | 5.2 |
車款 | Porsche Taycan Turbo S |
總行駛里程 (80%~8%) | 345.5 公里 |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 8% / 43 公里 |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 5.2 |
12%~80%充電時間 | 17 分鐘 |
10%~80%充電時間 | 18 分鐘 |
快充峰值功率 (kW) | 326 |
平均充電功率 (kW) | 256 |
充電度數(kWh) | 77.471 |
Porsche 原廠於 2024 年 2 月發表小改款 Porsche Taycan 車系,當時同步帶來了小改款 Taycan 轎車、以及跨界旅行車型 Taycan Cross Turismo。在整體電氣表現及性能都有所強化,其中充電效能從原先最高 270kW 提升至 320kW,而且由於最大電池總容量由過去的 93.4kWh、一舉提升到 105kWh。
小改款 Taycan 家族是國內目前唯一突破 300kW 充電功率大關的 800V 電壓電動車。而先前我們已經先行體驗過小改款售價 558 萬元的 Taycan 4S Cross Turismo 車型,當時就已見證到其最高實測達 326kW 的充電功率,充電表現相當驚人。此次我們藉由再借測動力等級更高的 Taycan Turbo S,來看看其高達 925 匹的性能魅力,以及是否還能再現比起原廠宣稱 320kW 更高的充電功率!
原廠在小改款後針對 Taycan 包括頭、尾燈的外觀樣貌,都進行了近一步的修飾,同時前葉子板和平整化的頭燈造型凸顯出 Taycan 的車身寬度。而且一如先前在試駕小改款 Taycan Cross Turismo 所提,其改款更動幅度不大,因此在外觀就必須尋找其差異點進行分辨,最主要就是頭燈組下方的空氣導流鰭孔,在改款前後有較大的造型分野。
小改款前的頭燈組是較為內凹型;在改款後則改成較為平整,其整體與前輪拱、葉子鈑下切的輪廓更為貼齊,加上四橫柵晝行燈搭配中央主要光源的高解析度 LED 矩陣頭燈組,在整體科技感更為鮮明。
而小改款 Taycan 轎車雖然仍是將頭燈組與前保桿下方透過黑色材質廂連,但其整體的黑色材質造型更為俐落,甚至其內也整合導流鰭孔,下方則有車身同色的箭矢形造型摺線點綴。Turbo S 前保桿最下方有著黑色梯形進氣壩,並主要採用 Turbonite 渦輪黑色 SportDesign 造型外觀套件。
試駕車在選配部分,最主要採用選配價 22.35 萬的金屬魅影綠車色 (Shade Green Metallic),並且還搭配車尾霧面黑色車型名稱,足下則搭載 21 吋 Mission E Design 輪圈,輪圈另施以高亮澤黑色烤漆。另外車側還選配了高亮澤黑色飾條、還有隔熱隔音玻璃及後座私密玻璃,並且在頭燈組搭載 2.99 萬的燻黑高解析度矩陣頭燈,並結合冰川藍四點式 LED 日間晝行燈。不過最獨特的是車頂還搭載 32.12 萬的光照控制全景固定式玻璃車頂。
小改款 Taycan 家族雖然在車內硬體細節更動不大,大致維持 16.8 吋曲面數位儀表板、還有中央的 10.9 吋觸控螢幕含原廠導航、再加上下方觸控控制螢幕的布局,其 PCM 系統的介面仍是有略為更新,主要是下方的控制觸控螢幕現在整合包含導航、Android Auto 等快捷鍵,讓整體操作更為便捷些許。
Taycan Turbo S 車型在內裝標配之列相比其他車型,主要多出霧面碳纖維內裝套件、自發光霧面碳纖維車門檻,還有雙前座 18 向電動跑車座椅含記憶功能,並且也直接內建了保時捷電動跑跑車音效裝置,瞬間加速時可帶來更為強烈的聲效效果。
試駕車最主要在影音資訊娛樂部分,選配了 86,700 元的乘客資訊娛樂顯示螢幕,不過其較為可惜的是並沒有支援 YouTube 影音娛樂功能。另外在駕駛視覺方面也選配了 10.15 萬的抬頭顯示器,整體視覺效果不像 Macan Electric 上的 AR 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酷炫,但其包含導航、動力輸出、還有 ACC 車距等都可在上方顯示,甚至還能即時顯示前車的遠近距離。
另外在小改款 Taycan 的 16.7 吋曲面數位儀表中,其不像 Macan Electric 還可顯示 3 車道的道路虛擬實境顯示,再加上小改款 Taycan 家族都無法在臺灣選配獲得 InnoDrive Level 2 駕駛輔助,對於長途行車的便利性稍微減低。至於 360 度環景在 Taycan Turbo S 上也需另外選配。
此外,在試駕車上還另外選配了相當獨特的 32.12 萬光照控制全景固定玻璃車頂,其可以讓車主與車內乘客享受陽光之餘不受陽光眩目,並總計有包含透明、啞光、半透明、奔放共 4 種預設模式可選,再加上車頂分成 9 個區域可自由滑動。選配陣容還包括 29.2 萬的 Burmester 3D 頂級環繞音響系統,帶來相當上乘的聽覺饗宴。
在座椅部分則有頭枕施以保時捷盾型徽飾印記、暗梅紫色安全帶、方向盤採 Race-tex 材質包覆、蠟灰色跑車計時套件、中央置物盒蓋施以保時捷盾型徽飾印記 、車門檻內飾板與 B 柱飾板採用真皮包覆暗梅紫等鋪陳。
小改款 Taycan Turbo S 將高性能升級電池總容量從 93kWh、提升至 105kWh,但最大充電功率較改款前的 270kW 提升 50kW、來到超過 300kW 大關的 320kW,由此來看其放電倍率 C-Rate 由過去的 3C、提升為 3.2C。原廠強調全新高性能電池的快充性能大幅提升,讓 Taycan 能以超過 300kW 的充電功率持續充電 5 分鐘,最快僅需 18 分鐘就將電量從 10%充到 80%。原先的 Taycan 在攝氏 15 度時,需 37 分鐘將電量從 10%充到 80%;改款後在相同的情況下,也能於 18 分鐘完成。
動力方面,小改款 Taycan Turbo S 在搭載前後雙永磁同步馬達下,最大馬力來到驚人的 952 匹、最大扭力則為 113.2 公斤米,同時跑車計時套件整合全新 Push-to-Pass 功能,依車型不同,可在啟用後的 10 秒提升馬力,Taycan Turbo S 在啟用起跑控制 ( Launch Control ) 時,可提升 190 匹馬力,總輸出達到 952 匹馬力,甚至最短 2.4 秒就能從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相較前代車型縮短 0.4 秒,WLTP 續航為 630 公里。
原廠也強調其具有更優異軟體的逆變器、更強大的電池、改良的熱管理系統、全新世代的高效加溫設備以及改良的動能回充和四輪驅動策略。從高速減速時產生的動能回充效能由 290kW 提升超過 30 %,達到 400kW。
行車模式方面,Taycan Turbo S 提供 Range 節能、Normal 一般、Sport 運動、Sport Plus、Individual 客製化模式;底盤有 Normal、Sport、Sport Plus 共 3 段可調;車高擁有抬升、適中、已下降、低共 4 段可調。動能回收則有關、開、自動共 3 種,不過皆並非全然的 One-Pedal 單踏板模式,無法滑行至靜止。
試駕的 Taycan Turbo S 除了標配後輪轉向系統,更選配了多達 51.48 萬的保時捷主動車高控制系統 (Porsche Active Ride),Porsche Active Ride 最主要可在非 Sport 等模式的 Normal 模式作動,其可帶來更具舒適行路性的車身控制、隔絕路面起伏、動態車輪負載分布、動態離地高度等功能,並且還能啟用/停用包含舒適登車、側傾補償、加速和煞車舒適性等功能,最直觀的是在上下車時,其 Porsche Active Ride 就會讓車輛在瞬間迅速上升、下降,方便駕駛輕鬆進出車高較低的 Taycan 車系。
不過筆者認為 Porsche Active Ride 系統最讓人驚豔的,還是在於其舒適度還有過彎相當平衡的支撐性表現。像將 Taycan Turbo S 切到非 Normal 懸吊模式時,如 Sport 等模式,雖然可以帶來更佳的路感回饋、還有底盤駕馭樂趣,但是車身在左右擺盪、或是前後加減速俯仰時的感受會較為明顯。
至於切換至 Porsche Active Ride 系統會作動的 Normal 模式時,筆者認為其感受就像「魔毯」一般,即便車高會升高至較為長懸吊行程的「適中」高度,但 Normal 模式時反而在一般道路不太會感受到車身左右擺盪,甚至是減速煞車時、車頭幾乎不會起伏,帶來相當驚人的舒適行路品質,顛覆過往對 Normal 模式的印象,筆者相當推薦有意選配這套系統的車主,應當在購車前體驗一番,方能領略其要價 50 多萬的魅力。
在動力方面,自然是 Taycan Turbo S 的拿手好戲,零百加速瞬間在 2.4 秒突破的癲狂動力,讓 Taycan Turbo S 時常瞬間就來到國內道路速限,或許在國內的道路環境算是「大材小用」,但是其比起先前試駕 Taycan 4S Cross Turismo 之 598 匹更高的性能實力,確實讓其不論是在瞬間起步,或是中高速加速時,都有著更佳的動力餘裕。更遑論比起 Turbo S 更往上的車型,也只有 1,034 匹的 Turbo GT 車型、但其突破千萬的車價也是一大門檻,Turbo S 旗艦的動力水準,筆者已認為足具相當的高性能感官體驗。
測試當日,Porsche Taycan Turbo S 由於還剩下 80%電力,加上我們主要將焦點放在高功率測試,因此決定規畫僅以 80%的電力進行臺北至苗栗來回。出發時,Porsche Taycan Turbo S 在 80%的電力下,其儀表顯示續航仍有 401 公里。
而我們在中午點抵達苗栗三義交流道車亭休息區時,行駛約 137 公里、電量剩下約 52%,儀表能耗以近千匹馬力的車款仍算出色,有著約 5.0km/kWh 的儀表能耗。
在回程的過程中,由於估算照原路徑回程,會無法達到 10%以下的最大充電功率測試情境,因此我們北上時再繞行至基隆八堵交流道,並再沿國道 1 號南下到三重交流道,至附近的 U-POWER 蘆洲集勇站結束。
結束時,總計當天行駛 345.5 公里,最終的電量剩下 8%、剩餘里程為 43 公里,儀表顯示能耗降為 5.2km/kWh,而若以最終當天消耗 72%電量、實際行駛 345.5 公里後來推算,其 1%電量可行駛約 4.79 公里,滿電續航為 480 公里上下,以 WLTP 公告 610 公里來看大概數值約是 WLTP 數值的 76%。
我們在單車可供應最大 360kW 的 U-POWER 蘆洲集勇站、使用 500A 液冷槍起充後,小改款 Taycan Turbo S 約在 9%時就來到改款前最高峰值的 270kW,後續 10%時更來到突破 290kW 大關,從 12%後便一路延續 300kW 以上的峰值功率值至 58%才下降,中間更一舉在 42%時來到最高的 326kW,充電的前 10 分鐘都有 300kW 以上的充電高原,充電 5 分鐘表顯續航補進 130 公里,展現驚人的充電效率。
後續 60%時降到 210kW 左右,並維持此一平原一段時間,最後在 73%時才由 217kW 緩坡下降;到 78%時降為 146kW,最後 80%降為 84kW 結束。
整段 8~80%充電最終只花 18 分 26 秒,若擷取 10%~80%段落更僅有 17 分 27 秒、比原廠宣稱的 18 分鐘更迅速,整段 8~80%充電平均功率更高達 256kW,展現 Taycan 800V J1 平臺再精進後的優異電氣性能。
Porsche Taycan Turbo S | 剩餘 電量 |
行駛 里程 |
累計行駛 里程 |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
臺北松山出發 | 80% | 0 | 0 | 401 公里 | 0 |
苗栗三義交流道 | 52% | 137 公里 | 137 公里 | 249 公里 | 5.0 |
U-POWER 蘆洲集勇站結束 | 8% | 208.5 公里 | 345.5 公里 | 43 公里 | 5.2 |
車款 | Porsche Taycan Turbo S |
總行駛里程 (80%~8%) | 345.5 公里 |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 8% / 43 公里 |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 5.2 |
12%~80%充電時間 | 17 分鐘 |
10%~80%充電時間 | 18 分鐘 |
快充峰值功率 (kW) | 326 |
平均充電功率 (kW) | 256 |
充電度數(kWh) | 77.471 |
在 3 月份機車總市場銷售報告中,揭露掛牌數為 58,343 輛,2025 年第一季稍稍成長 2.4%,但是 3 月份單月衰退 1.5%,鎖定機車 250c.c.以下級距方面,本月共交出 53,251 輛,對比 2 月份衰退 3.9%,在品牌銷售部分,多數維持相同的排行,由 SYM 拔得頭籌、Kymco 次之,僅第 10 名由 Cfmoto 取代 Hartford。
車款排行方面,前 10 名上榜的名單中,維持 SYM 共 6 款、Kymco 共 3 款、Yamaha 共 1 款車型入圍,不過排行出現更替,包含 Woo 115、大地名流 2.0、GP 125 排名上升,至於 MMBCU、RTS R 165 的席次則較 2 月份下滑。
首先看到品牌排行冠軍 SYM,本月份在 250c.c.以下級距交出 24,700 輛,衰退幅度 6.8%,市佔率交出 46.4% (上月為 47.9%) ; 亞軍 Kymco 掛牌 15,068 輛,相較 2 月份的大幅成長,3 月反而呈現 4%的衰退,市佔率持平為 28.3% ; Yamaha 以 9,877 輛拿下季軍,本月稍稍衰退 0.4%,市佔率提升至 18.5% (上月為 17.9%)。
第 4 至第 7 名與上 2 月份排行相同,依序為 Suzuki、PGO、Vespa 與 Honda,4 個品牌在 3 月份反而迎來銷量成長,Suzuki 掛牌達 1,680 輛,市佔率提升至 3.15% (上月為 2.6%),PGO 掛牌逼近 800 輛,Vespa 則突破 500 輛,市佔率突破 1%,Honda 則以 378 輛維持相同的席次,市佔率由 0.63%提升至 0.71%。
第 8 名、第 9 名同樣由 Aeonmotor、Kawasaki 拿下,Aeonmotor 銷量單月銷量破百,成長 6.3%,市佔率提升至 0.19% (上月為 0.05%),Kawasaki 交出 40 輛,成長幅度 42.9%,市佔率 0.08%,本月 Cfmoto 擠下 Hartford,以 22 輛拿下第 10 名,成長幅度 22.2%,市佔率為 0.04%。
3 月份熱銷車款排行中,第 1 名至第 4 名與上月相同,Duke 新迪爵 125 掛牌 4,318 輛奪冠,Yamaha 主力車款 Jog 表現亮眼,單月交出 3,909 輛,Duke 迪爵 125 與 Jet SL+分別掛牌 3,234 輛、2,611 輛 ; 本月第 5 名由 Woo 115 拿下,掛牌 2,593 輛,銷量雖然稍稍下滑,但對比其餘車款排名上升。
大地名流 2.0 在 3 月份交出 2,397 輛,雖然銷量不比 2 月,但是排名上升 2 個席次來到第 6 名 ; SYM MMBCU 掛牌 2,230 輛,位居第 7 名,掛牌數與排名均較上月衰退 ; 本月第 8 名、第 9 名分別由 Kymco GP 125、RTS R 165 拿下,GP 125 維持 2 千輛以上掛牌數,RTS R 165 是否因新車蜜月期後出現衰退,值得關注 ; SYM Vivo 活力 125 本月維持相同第 10 名的排行,掛牌數略為下降至 1,724 輛。
聚焦在 251c.c.以上檔車級距,3 月份領牌數來到 1,027 輛,相比 2 月有著 7%成長,也是今年度首次掛牌數突破千輛,同時整體名次也有不小改變,僅有 Honda 與 Triumph 維持原本的席次,其餘品牌排序上皆和 2 月不同;同時綜觀整體銷量數字,更呈現出 Honda 一家獨大的情況。此外,先前 Honda、Kawasaki、Suzuki、Yamaha 共同發表聲明請願,其爭取大型重機國道通行的路權,這對於市場上的買氣是否會有所提升也還有待觀察。
Honda 在 3 月份展現強悍的實力,其主力銷售車款都繳出不錯的成績,整體領牌數提升 9.7%來到了 588 輛,並且市佔率也同步上升至 57.3%,更鞏固了自己在大型重機市場龍頭的位置。至於先前曾擊敗過 Honda 的 Kawasaki,近期的銷量數字並未很理想,領牌數也持續下降中,3 月份掛牌數為 97 輛,相較 2 月呈現 9.3%退步;相反的,Yamaha 有著 24.4%進步、銷量數來到 102 輛,最終 Yamaha 也超越 Kawasaki 上升到第 2 名的位置。
Triumph 依然維持在第 4 名的席次,不過銷售數是有 9.2%的提升、領牌數為 83 輛。而第 5 名的 BMW 對比 2 月有著顯著進步,其成長比例來到 115%、領牌數為 43 輛,至於身後的 Ducati、Suzuki 和 Harley-Davidson 銷量同樣也有著大幅提升,很巧的是 Ducati 與 Suzuki 掛牌數又再度相同,以 22 輛並列在第 6 名,整體席次是上升 3 名。
第 8 名的 CFmoto 繳出 14 輛掛牌數,相比 2 月呈現 39.1%下滑,因此名次也下降了兩席,而第 9 名則由 Aprilia、KTM、捷穎以 6 輛共同並列,第 10 名的 Indian 在 2 月份並無領牌記錄,3 月份以 5 輛的掛牌成功擠進 Top 10,同時甫於 3 月 13 日時總代理海德生貿易發表了 2025 Scout Family 車系。
車款排名部分前兩名依舊不變,其為 Honda 當家主力 CB650R 和 CBR650R 車系,雖然兩款車領牌數都較 2 月份有所降溫,不過依然維持在不錯的成績,其中 CB650R 車系共掛了 135 輛,並全數都是 E-Clutch 車型,至於 CBR650R 車系共有 95 輛的領牌,並以 E-Clutch 車型的 56 輛居多;而在經過近兩個月的交車高峰期後,接下來掛牌數是否就會持續下探也值得來關注。
Honda Rebel500 車系在 3 月迎來了交車高峰,掛牌數增加了 29 輛,最終以 71 輛排在第 3 名,名次是上升了 2 名。第 4 名同樣是為貿易商所引進的 CB350 車系,雖然排名沒變,不過領牌數是增加了 17 輛、總掛牌數為 67 輛。第 5 名為榜上唯一的公升級車款 Honda Rebel 1100 車系,銷量數來到了 40 輛,對比 2 月時的 21 輛有不小進步。
Yamaha 現階段在該級距中的主力銷售車款即為 MT-09 車系,3 月份一共領牌了 39 輛,排在後方的 Honda CL Street 銷量數則進步 14 輛至 30 輛,成功進入到 Top 10 名單中。至於 Triumph Speed 400 名次上則上升兩名,領牌數為 29 輛,而 Honda CBR500R 掛牌數則是有著 3 輛退步,排序上也下滑兩名。第 10 名則是由 Honda CB300R、Honda CRF300 車系和 Kawasaki Ninja 400 以 24 輛並列。
端看到 251c.c.以上速克達的部分,425 輛的掛牌數是有著 21.1%成長,同時排行榜的名次上有著不小更動,僅有第 7 與第 8 名的 PGO 和 Lambretta 維持不變,其餘 1~6 名車廠的順序全都有所變化,三陽也重新回到冠軍的位置,名次掉最多的是 Honda,從原先的第 1 下滑到第 3。而就以前 3 名的領先集團來說,其差距並沒有說來得很大,甚至是第 4 名的宏佳騰距離前方的 Honda 也只有 11 輛差距。
三陽在 2 月份時表現並不理想,相反的 Honda 的成績則有所進步,一來一往下將原先冠軍的位置讓給了 Honda,不過來到 3 月後局勢則有所變化,這回 Honda 銷量數有著 6.7%退步、掛牌數為 83 輛,市佔率為 19.5%,三陽 102 輛的領牌則是有著 32.5%成長、市佔率是 24%,最終三陽也重新奪回首位席次;而在三陽和 Honda 之間的則是 Yamaha,並且 Yamaha 也是 3 月份進步多的品牌,成長比率來到 71.2%,掛牌數為 89 輛,市佔率達到 20.9%。
中段班的宏佳騰銷量數為 72 輛,對比 2 月份是有著 16.1%進步,不過名次上卻是下滑 1 名,並且市佔率也小幅下跌至 16.9%,不過就如前述所說的,宏佳騰與前方車廠的距離並不算大,下個月名次上都有可能會更動。至於光陽和 Vespa 的差距一直以來也很有限,如今在 3 月份這兩家車廠排序上也呈現對調,光陽領牌數為 40 輛、其成長了 66.7%,相反的 Vespa 30 輛掛牌數則是有 9.1%退步。PGO 和 Lambretta 依舊排在第 7 和第 8 名,領牌數都未及雙位數,兩家車廠也僅有 1 輛的差距,同時對比 2 月份銷量皆是有所退步。
Yamaha 能在 3 月份斬獲不俗的成績關鍵就在 XMAX 身上,作為國內大型速克達代表的車款之一,XMAX 在 3 月一共領牌了 76 輛,對比 2 月份增加了 32 輛,也成為當月份該級距中最暢銷的機種。宏佳騰 STR 300 雖然問世時間比品牌的 Brera X 還來得久,不過扣掉 Brera X 剛上市的銷售蜜月期後,近幾個月觀察下來 STR 300 的銷量實力明顯更為出色,2 月份共計掛牌了 49 輛,不過雖然較 2 月增加 2 輛,但由於 XMAX 銷量進步幅度更大,因此排名往下掉了 1 席。
Honda ADV350 RoadSync 在 3 月份也有明顯進步,43 輛的掛牌數其增加了 11 輛,名次上也上升了 3 名;至於三陽目前在該級距中最暢銷的產品 ADXTG,3 月份的表現再度呈現下滑,38 輛的掛牌數有著 5 輛衰退,名次則滑落 1 名,另外品牌最新所推出的旗艦機種 TTLBT,現階段還未有領牌記錄。雖然 ADXTG 成績未很理想,不過同品牌的 Joymax Z+掛牌數則是有顯著增加,3 月份領牌了 31 輛,較 2 月增加 11 輛、名次上升 1 名。
Honda Forza350 3 月份的成績有著明顯衰退,26 輛的掛牌數有著 14 輛減少,排序上則下降 2 名;第 7 名由宏佳騰 Brera X 和三陽 Maxsym GT 以 20 輛並列,前者的成績雖然有 7 輛進步,但整體掛牌數並未很突出,對比 STR 300 確實有一段差距,而後者憑藉著 13 輛的進步,最終也成功擠進 Top 10 榜單中。第 8~10 名依序是 Kymco G Dink CT、Honda Forza750 和 SYM Maxsym TL,除了 Forza750 是呈現退步外,另外兩款車掛牌數都是成長。
泓德能源於 2025 AMPA 推出智慧住宅解決方案,以及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可滿足家戶單位,以及企業用戶的不同需求,能夠在太陽能、儲能、市電之間調配運用,並提供即時監控、智慧調度、節能優化、遠端控制等功能,實現能源控制與管理的效果。
首先是針對企業用戶的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是由泓德能源與台灣大哥大合作,可以在光電、儲能、充電設備之間進行調節與管理,並且內建有營運管理系統;此外,該系統也支援用電趨勢分析、警示提醒、用電模擬、用電報表等功能。
針對家戶單位,泓德能源推出智慧住宅解決方案,配置有儲能電池,並可選購搭配太陽能光電,系統會優先以光電來供應家庭用電,並且能夠在市電、光電、儲能之間進行優化與調度,以綠能、節能優先模式運行,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用電成本。
泓德能源表示,光儲充解決方案可以整合太陽光電系統、儲能設備與電動車充電設備,透過能源管理系統即時掌握發電、用電與儲電狀態,實現自發自用與能量最佳化調度。系統可依據時間電價進行能量轉移,離峰時儲電、尖峰時釋放,創造能源效益;在未來更可銜接碳權交易及碳信用機制,打造可持續、可營運的微電網架構,促進能源經濟。
繼先前展開雙車型的國內預售後,台灣福斯汽車在 4 月 24 日於國內正式發表 Volkswagen 小改款 Golf 車系,且同步推出掀背、旅行車以及高性能版本車型。其中掀背版本提供 230 eTSI Life、230 eTSI Life Premium、280 eTSI Style 以及 280 eTSI R-Line 車型,正式售價分別為 106.8 萬元、118.8 萬元、131.8 萬元以及 141.8 萬元。
小改款 Golf Variant 旅行車則提供 280 eTSI Style 以及 280 eTSI R-Line 雙車型選擇,正式售價分別為 138.8 萬元以及 148.8 萬元。高性能版本車型選擇上,小改款 Golf GTI 售價為 179.8 萬元,Golf R Air 及 Golf R Variant 售價分別為 196.8 萬元以及 220.8 萬元。此外 Golf R 更具備 Black Edition 特式版選擇,正式售價則為 207.8 萬元。U-CAR 將在稍後帶來完整的新車上市報導。
BMW 全新品牌概念店「Freude by BMW」今 ( 4/24 ) 日正式隆重開幕,座落於台北信義 A19。BMW 以嶄新視野詮釋未來移動美學,打造融合前瞻科技語彙與層次豐富、蘊含現代時尚感的沉浸式場域。這裡不僅是車輛展示空間,更跳脫傳統框架,顛覆過往想像,重新定義人與車、生活與移動之間的關係。
作為 BMW 在臺首間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打造的品牌概念店,「Freude by BMW」以流動的光感線條與極簡設計語彙,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官衝擊。一踏入店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簡潔俐落且富科技感的設計概念,視覺動線在天花與地坪之間流轉延伸,勾勒出前衛與速度交織的未來語境。銀灰、米白與藍色色彩交錯交融,在層層光影映照下營造出節奏分明而舒適的氛圍,引領來訪者走入 BMW 對未來生活與移動方式的嶄新想像。
空間細節更巧妙運用天然材質與冷冽金屬元素,在強烈對比中展現極簡卻不失溫度的細膩質感,整體配置以人為本,體現 BMW 對豪華工藝與創新精神的堅持。隨處可見的互動導覽裝置與沉浸式科技體驗,讓每位來賓不僅「看見」,更能「感知」BMW 如何以科技語言描繪未來移動的全新體驗。
開幕首波以 BMW 核心價值「Freude」為主軸——象徵自由與自我實現,聚焦於情感的真實連結,並延伸至 BMW 引以為傲的純粹駕馭樂趣。概念店率先展出兩款備受矚目的性能車款,為全新空間揭開序幕。在節奏明快、光影交錯的展示氛圍中,BMW M2 Coupé以銳利有神的車頭造型與張力十足的車身線條,搭配承襲經典的後驅架構與直列六缸引擎,詮釋對純粹駕馭熱情的極致追求。
BMW X3 M50 則透過 M Performance 專屬調校,展現動感與舒適兼具的豪華運動休旅風貌,無論日常駕馭或征服道路,皆游刃有餘。兩款車型不僅體現 BMW M 對操控與豪華的精準平衡,更與「Freude by BMW」概念店所傳遞的未來感空間語彙相互呼應,共同展現品牌對駕馭美學的獨到詮釋。
BMW 全新品牌概念店「Freude by BMW」未來將依據不同主題打造多元展示空間,並定期舉辦互動體驗、品牌講座與車主專屬活動,從駕馭樂趣到移動願景,從科技創新到生活風格,讓每一次造訪都成為激發靈感與探索渴望的起點。此外,品牌概念店亦特別為 BMW 風格愛好者規劃極具潮流品味的專屬休憩空間。來賓可在此片刻放鬆,愜意享受 BMW 精心策劃,與多間知名餐廳包含 Buttered Flour、Brun 不然、Ten Thousand 攜手推出的期間限定餐點,細細品味與 BMW 共度的每一段精采時光。
在全新世代品牌概念店「Freude by BMW」中,特別規劃專屬的 BMW Lifestyle 原廠精品區,集結眾多兼具設計美感與實用性的時尚單品,從流行服飾、經典皮件到風格飾品,每一件皆體現 BMW 車主與車迷對生活美學與品味的極致追求。這裡不僅是商品的陳列空間,更是一場源自 BMW 駕馭哲學的風格提案。開幕期間,凡消費滿新臺幣 NT$3,000 元整,即可獲贈限量 BMW M 原廠 1:41 迴力車乙臺。
2025 年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的開幕站,將於 4/25 至 4/27 在臺中麗寶國際賽車場開跑,各參賽車隊車手經過準備與車輛調校,陸續完成賽前整備工作。本場 TCR Taiwan 組別首度有來自韓國的 KMSA Motorsport N 車隊跨海挑戰,加上今年 4 場比賽首次採用兩種不同賽道路線 (21 & 23 彎) 進行比賽,增加車手駕技與車輛底盤調校的適應力。
此外,主辦單位在今年度賽季的每站週日,都將在 Paddock 集車區舉辦 STS TUNING FEST 主題車聚,首站登場的是 JDM 經典車聚,預計集結超過 50 輛經典日系美車展示,屬於 JPN CAR 美好玩車年代的經典回憶,車迷朋友千萬別錯過賽車嘉年華盛會。
首次從韓國跨海來臺的 KMSA Motorsport N 賽車團隊,將由 CEO 崔丁元領軍駕駛 Hyundai N 部門原廠打造的 Avante (Elantra) N TCR 廠車,迎戰國內 TCR 各路強敵好手們,包含擁有冠軍車手資歷的 FIST-TEAM AAI 施世偉、Pit58 車隊魏仕檳、乙順車隊楊孟樵等。
針對競爭激烈的 TTCC 組,賽會將參照 2023 年與 2024 年 A、B、C 組別單圈成績差異,為 2025 年 TTCC 組別進行分組規則修訂,讓賽事競爭更公平,本次將由律倚、Pit58、萬威、Border、格立特與 FIST-TEAM AAI 六支車隊共計 17 位車手參賽。
本次 TCR Taiwan 與 TTCC 組將分別於 4/26、4/27 賽程分別進行各一回合的 12 圈爭先決賽;超級房車賽組別,則將在 4/27 進行一場 60 分鐘耐久賽,依規則可由 A、B 兩位車手輪流駕駛,日漸炎熱的中臺灣天候對車手、車況都是嚴苛挑戰。
參賽陣容方面,TURBO 組的伊諾斯車隊王建民將駕駛 86 Turbo 參賽,對手包含來自 Garage Racing 元德朋國際、駕駛 Audi TT 賽車的陳元龍。S2000 組的 Gmotor 車隊由周翼騰與林君達搭檔,挑戰衛冕。N2000 組 DRS_K-SPORT 車隊女車手黃嘉雯駕駛 Toyota 86 參賽,將挑戰一人跑完整場耐久賽事,表現值得關注。
場外 Paddock 區 4/27 將舉辦 STS TUNING FEST 首發「JDM 經典車聚」,預計將有 50 輛日系經典改裝車款現身,包含日規 Honda EK9 Type R 與台規完整移植、EG/EK 系 MUGEN 無限、SPOON 超完整式樣初曝光等,其餘車款如 Lancer EVO、Impreza STI、Mazda RX-7、GT-R NISMO 等 Works Tuning 原廠御用改裝、新世代 JPN CAR GR86 & BRZ Turbo 渦輪重裝寬體式樣等,也都會在現場與 JDM 日系經典改裝車迷共創回憶。
2025 年 STS 超級房車全國系列賽開幕站於 4/25 至 4/27 舉行,喜愛賽車的朋友們,可於麗寶國際賽車場現場購買看台區門票,單日票價 150 元即可親臨現場觀賽,另外,可於比賽期間至 STS 賽會服務處購買單場 VIP PASS 證 (票價 800 元,單站三天均可使用),能夠在 VIP 貴賓室觀賽、享受精緻下午茶點,更可以到集車區近距離感受車隊工作現場分秒必爭的賽車氛圍。
2025 年賽事將透過民視團隊現場轉播,4/27 上/下午各分組決賽將有完整賽況即時報導,無法來現場觀賽的車迷,可透過民視生活資訊 Youtube 頻道、四季線上 FB 與四季線上 OTT 等網路平台收視。
隔熱紙品牌 Greenway 宣布,針對交通部公布的車窗透光度安全規範指引,推出高透光「Perfect 系列」,承襲沁藍灰色系隔熱紙市場的特色,主打「透光不透熱」,前擋專用款採用 85%透光度、前兩側車窗為 45%的高透光設計,符合法定標準,確保行車視線清晰。
交通部於今年 2 月宣布,將計畫於 6 月底前提出隔熱紙透光率指引,推測前擋風玻璃的透光率需達 70%以上,前兩側車窗玻璃則為 45%以上。然而,原廠的擋風玻璃與車窗玻璃可能為深色玻璃、或有基礎的淺色隔熱處理,因此若搭配市售 70%透光度隔熱紙後,仍有機會無法達到標準。
新加坡隔熱紙品牌 Greenway,針對交通部公布的車窗透光度安全規範指引,推出高透光「Perfect 系列」,前擋風玻璃專用型號透光度達到 85%,兩側車身的車窗型號透光度則達到 45%,並搭配獨家奈米級陶瓷化合物,達到降低遠紅外線照射的效果,同時亦不阻擋車內電子訊號。
Greenway 以紅外線阻絕科技在業界聞名,旗下產品包含有:GS 系列、G 系列、E 系列,均具備紅外線全波段阻絕性能,從近紅外線的灼熱感、到遠紅外線造成的悶熱感,都能有效降低,進而提升車內乘員的舒適度。
鴻海科技在 2025 臺灣國際智慧移動展 (2025 E-Mobility Taiwan) 中,展出量產版 Model B、美國版 Model C 與電純電大型休旅 Model D。今日(4/24)更舉辦「Model B 設計美學與創新風格」講座,由 Foxtron 鴻華先進高級色彩材質設計師楊翔惠主講,揭示 Model B 量產版除有 S-Duct 空力設計,並有岩漿紅、極地藍、鼠尾草綠等鮮明車色外,內裝也將有 3 種座艙風格,甚至還加入電動出風口、香氛功能。
而在鴻海集團以 CDMS 模式開發的多款車型量產動向方面,除鴻海預告臺灣市場 Model B 預計 2025 年底上市外,據先前日本媒體報導資訊顯示,日本 Mitsubishi 有望近期 5 月與鴻華簽約,預定 2026 年 7 月在紐西蘭、澳洲市場推出掛上三菱廠徽的 Model B 量產版。至於 Model T 電動巴士則很有可能在 2027 年外銷給 Fuso 等品牌,並掛上其品牌在海外銷售。
在今日的「Model B 設計美學與創新風格」講座中,Foxtron 鴻華先進高級色彩材質設計師楊翔惠指出,Model B 除與 Pininfarina 工作室合作車身設計外,在車身的車頭與車尾擾流尾翼等處,都導入 S-Duct 導流設計,並且 C 柱還加上 Air Curtian 氣簾,大幅降低空氣擾流,讓 Model B 的風阻係數來到 0.26。此外,C 柱飾板也可依據風格,提供包含多橫線幾何造型飾板、或是矩陣飾板,其中矩陣造型更能與頭燈處的矩陣流水頭燈相互呼應。
而在車色部分,Model B 在鴻華內部開發的規劃,有包含 Lava Red 岩漿紅、Subzero Blue 極地藍、鼠尾草綠等鮮明車色,還有 Titanium Grey 鈦銀灰、黑色、白色等總計 6 種。
內裝方面,為呼應當今的永續趨勢,Model B 量產版車內皆採用非真皮的人造皮材質,不過紅華強調其在觸感上與真皮看齊。在內裝風格上,鴻華指出 Model B 主要有提供「Minimalist 極簡風格」、「Harmony 和諧風格」、「Dynamic 運動風格」共 3 種可供車廠品牌客戶選擇,不過「Dynamic 運動風格」更提供白內裝、黑內裝 2 種組合可選,「Minimalist 極簡風格」、「Harmony 和諧風格」則依序各為白內裝、黑內裝單一色。
在「Minimalist 極簡風格」內裝中,其採用單一黑色內裝與黑色座椅,中央以灰色金屬飾板貫穿,帶來相當極簡又具質感的鋪陳。「Harmony 和諧風格」則是採用單一黑白相間內裝、白色座椅,搭配貫穿中央的淺色木紋飾板,凸顯出相當溫馨的質地。
「Dynamic 運動風格」則有白內裝、黑內裝 2 種組合,其中白內裝版本在中控臺以黑色碳纖維紋路材質貫穿,白色座椅的縫線採用紅色處理,另外安全帶同樣以紅色帶出對比;至於黑內裝版本則改以深色木紋貫穿中控臺,輔以具有麂皮與紅色縫線、紅色安全帶的黑色座椅。
除此之外,Model B 在車內 UX 硬體介面部分,中央保留了傳統的實體快捷按鍵。至於 UI 中控軟體系統則整合風向調整,其搭配車內的電動出風口、可以進行非物理的多個風向調整;此外空調系統中還首度加入香氛功能,提供清甜靜好、密語芳馨、小憩時光共 3 種香氛可選,香氛補充瓶則是至於中央扶手底部內。而 Model B 更整合了螢幕中控制電動座椅功能。
在鴻海集團以 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商業模式推進的各式純電原型車產品線部分,鴻海先前就透露包含 Model B、Model C、Model T 皆已著手獲得海外客戶合作。
其中除美國市場將以北美版 Model C 與品牌客戶在 2025 年底上市外。受到矚目的 Model B 量產版,除了臺灣市場預告 2025 年底在臺推出,5 月預計拿到國內合格證,目前規劃 9 月上市、12 月量產交付;外銷部分更首度打入傳統車廠產品線,將獲得日本 Mitsubishi 採納鴻華整車設計的 Model B 量產版,並由裕隆三義廠代工生產右駕版本。
就日媒資訊顯示鴻華與三菱雙方將於 2025 年 5 月正式合作簽約,目前預估將於 2026 年 7 月率先在紐西蘭、澳洲市場販售掛上三菱廠徽的 Model B 右駕版,未來也將依三菱原廠策略陸續拓展至東南亞與日本市場販售,藉由 Model B 已完成的整車設計,讓三菱能在上述東南亞、大洋洲、日本母國市場,迅速與中國品牌電動車進行抗衡。至於臺灣市場未來是否會由中華三菱代理掛上三菱廠徽的 Model B 在臺銷售,則有待後續端看三菱原廠策略。
Model T 電動巴士的外銷部分,目前據外媒資訊指出很有可能是與 Fuso 洽談,並有望於 2027 年掛上 Fuso 品牌外銷。
繼先前的預告後,在近日所舉辦的 2025 上海車展中,Honda 正式帶來了純電品牌「燁」系列第 2 彈車型 GT。作為轎跑設計風格的 GT,外觀上大多也承襲了概念車樣貌,主要是在頭、尾燈、保險桿等處進行修飾,車內部份也以跑格搭配科技化的氛圍來呈現。「燁」系列 GT 同樣會由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來推出,不過這次原廠並未公布關於 GT 的相關規格,包括動力數據和續航成績都尚未得知。
在「燁」系列的首發車款 S7 和 P7 相繼在中國上市後,於 2025 上海車展的舞臺中,原廠也正式帶來該系列的第 2 款車型 GT,從字義上便能得知是款強調運動性能的車款,同時雖然 GT 會有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各自的版本,外觀上也有些許不同,不過車名上同樣都是稱作 GT,這也和先前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的產品命名規劃有所相異。
先看到東風本田的 GT,整體造型上是更接近概念車版本,包括車頭纖細箭矢式的頭燈組、下氣壩飾版等處,走到車尾也可以明顯觀察到尾燈其呼應到了頭燈,纖細貫穿式的造型展現出更多高雅氛圍,而 Honda 的英文字設計在尾燈上方。在有著跑格韻味的設計下,東風本田 GT 多了些典雅氣息。
至於廣汽本田 GT 的運動跑格韻味更加濃厚,頭燈的線條勾勒較為強烈,搭配上新設計的保險桿,也凸顯廣汽本田 GT 獨有的個性;車尾方面同樣也與車頭相呼應,纖細的燈組往下勾出類似 C 字型樣貌,中間輔以 Honda 的英文字樣。
走進車內,原廠強調 GT 駕駛座採以駕駛者為中心的 AI 沉浸式運動座艙,通過濃厚運動氛圍的營造,激發駕駛激情,讓駕駛者盡享操控樂趣,而副駕駛座則是亦在打造愜意舒服的移動時光。可以看到 GT 的方向盤以類似橢圓形來呈現,而除了排檔系統以及方向盤上的輔助功能是按鍵式設定外,整體座艙布局基本上都是以數位化的介面呈現,包含中央大面積的資訊娛樂螢幕和數位儀表等等,創造出極具科技感的車室氛圍。
Honda 除了帶來 GT 外,原廠還宣布將與 Momenta、DeepSeek 和寧德時代深度合作,其中 GT 將採用 Momenta 的量產輔助駕駛技術,以及 DeepSeek 的 AI 模型。Honda 表示,與 Momenta 會共同研發量產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包含高速巡航輔助駕駛、都市巡航輔助駕駛、自動停車輔助、記憶停車輔助等等。
而在與 DeepSeek 合作之下,致力於打造更為自然的語音交互體驗,創造更加舒適的智享空間。另外在和寧德時代之後,雙方將共同推進開發 Honda 首個磷酸鐵鋰電池和 CTB 電池一體化技術,實現純電動車性能大幅提升的計畫,原廠亦透露該合作技術將在 Honda 燁品牌第三彈車型上搭載應用。
共
50,815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