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 U-CAR 先前所介紹的美國歐盟輪胎標籤的認證與測試系統,相信讀者們都有一定的基本認識了。不過,兩個系統都有各自的特色與優缺點,U-CAR 透過訪問 Bridgestone 、Continental 、Kenda 、Maxxis 、Michelin 等品牌在臺技術人員或製造研發人員,以網友疑問、以及一般消費者較不清楚的部分,來釐清與認識其差異,並瞭解目前輪胎產業的趨勢。

問題 1、兩個輪胎標籤系統可以相互比較嗎?

答案是不行。

歐盟輪胎標籤含有滾動阻力、濕地抓地力、滾動噪音,而美國 U.T.Q.G.則規範了磨耗、濕地抓地力、Temperature,雖然兩者都含有「濕地抓地力」的項目,但歐盟採用的測試方式為 ECE-R117、也就是 ISO 23671 測試方法;而美國 U.T.Q.G.則是根據《49 CFR 575.104》規範的測試方式,兩者不同,自然也就無法比較。

美國 U.T.Q.G.標示與歐盟輪胎標籤系統,由於使用的測試方法不同,基本上無法互相比較。

至於滾動阻力與噪音,以及磨耗與 Temperature,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測試項目,滾動阻力與省油性有關,滾動噪音則是指路人所聽到的輪胎聲音,磨耗指的是輪胎的預期磨耗里程,Temperature 指輪胎在一定條件負載與速度下的行駛安全性、抗熱性;由於使用的測試方式與指標不同,因此無法互相比較。

問題 2、為什麼我的輪胎還沒到磨耗指數標示的壽命,就磨光了?

首先,影響輪胎磨耗的因素相當多,有路面摩擦係數、路面品質、4 輪定位、胎壓、載重、天候等等,有可能因為車輛的 4 輪定位或胎壓差異,導致某一側偏磨耗,又或者是路面品質較差、駕駛習慣的差異等,造成輪胎加速磨耗。

影響輪胎磨耗的因素相當多,其中胎壓、4 輪定位等條件,影響最為直接。

其次,由於美國 U.T.Q.G.採用的是推估值,在行駛完 11,520 公里的測試圈數後,蒐集相關的測量系數進行估算。然而,隨著胎面花紋的磨耗變化、理論上胎面的壓力也會產生變化,而胎面接地壓力的變化會對磨耗速度造成影響;因此,「推估」與「實際」上就產生了落差,換句話說,磨耗指數為參考用,並不是行駛里程的絕對值。

由於美國 U.T.Q.G.採用的是在測試場地的推估值,對照實際生活上、路面條件當然會有所不同,磨耗表現也因此有所差異。

在實務上,美國 U.T.Q.G.規範輪胎廠商在標示磨耗指數時,只能「低標」而不能「高標」,意思是如果一條輪胎測出來的磨耗指數是 500,那麼廠商可以標示 500 或 500 以下,但不能標示超過 500。

因此,輪胎廠商為了市場策略考量,有些會依照顧客的期待值,而調整磨耗指數的標示,舉例來說,如果一條被視為操控型輪胎的產品,結果測出來磨耗指數很高,可能會被「只看」磨耗指數的消費者質疑,這時候為了市場策略考量,就可能會調整磨耗指數的標示。

廣  告

而在業界中,一般認知的磨耗指數,適合放在同一個品牌相互比較,例如 Continental 品牌之中,ContiEcoContact 5 與 ContiPremiumContact 5 的比較是有意義的,但跨品牌比較的時候,參考性就沒那麼高。

總結來說,U.T.Q.G.的磨耗指數是一種參考性質,而不應該視為絕對值,畢竟行駛時的變動因素太多,再加上輪胎品牌也能夠調整磨耗指數的標示,使得磨耗指數有時是一種市場、品牌產品規劃策略。

所謂的 U.T.Q.G. Treadwear 數值,廠商可以根據只能「低標」而不能「高標」的規則,調整其數值;換句話說,你看到的磨耗數值,也有可能是因為市場策略而調整過的。

事實上,因為輪胎科技進步的關係,輪胎磨耗的控管已有長足的進步,有不少操控型的輪胎,已經能兼具較長里程壽命的特色,而有些品牌會考量到部分消費者的疑慮,標示出較少的磨耗指數,讓這個產品「符合」保守型消費者的期待印象。當然,U.T.Q.G.的磨耗指數並非一無是處,在某種程度上,消費者還是能將其作為參考指標之一,而想讓輪胎的磨耗符合自己的預期,愛車的 4 輪定位狀態、胎壓值正確、底盤狀態、避免輪胎受衝擊(例如常開上人行道、大型異物撞擊)等,都是要注意的項目。

想讓輪胎的磨耗符合自己的預期,愛車的 4 輪定位狀態、胎壓值正確、底盤狀態、避免輪胎受衝擊等,都是要注意的重點。

問題 3、Traction 代表輪胎的操控性能?

有些消費者在選購輪胎時,可能會以「Traction」的等級高低,來判斷輪胎的操控性能;不過,無論是歐盟的 Traction 測試,以及美國 U.T.Q.G.的 Traction 測試,其測試的方式都是針對輪胎在濕地上的煞車性能,也就是制動性能進行測試,歐盟是以輪胎在煞車時的減速度 G 值比,而 U.T.Q.G.是以煞車時的磨擦係數μ值比,兩者測試的核心項目其實都是「煞車性能」,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有意義的數據,指的就是煞車距離。

從技術上來看,煞車時輪胎受到的應力方向為直進,而一般指的彎道操控性能,反應在輪胎所受的應力方向則偏向左或右、兩者的應力方向不同,在輪胎花紋與配方的設計上、對應的方案也會不同。舉例來說,要強化彎道操控性能,就要在胎面外側進行最佳化設計,以抵抗車輛離心力與輪胎應力;而要強化煞車性能,就必須讓車輛在煞車時,胎面接地面積變大,例如某些品牌已商業化應用的花紋倒角、可變接地面積科技、以及橡膠配方的配合下,就能有效縮短煞車距離,但這些技術應用,和彎道操控性能不一定是正相關。

一般的「操控」定義,多半是彎道、轉向,來自左或右的側向循跡性與抓地力;而輪胎標籤所標示的「Traction」,指的則是輪胎在溼地上的煞車距離長短,兩者意義不同。

當然在產品設計邏輯上,獲得 Traction 最高等級的輪胎,「理論上」可能不會是入門低階的商品,其操控性能應該也會有一定的水準,但消費者也要能理解制動性能與操控性能是兩種不同的評價指標。而實務上,你現在也很難在 U.T.Q.G.的 Traction 看到 B 級以下的產品,基本上售後輪胎市場大多數都擁有 A 級或以上的水準,至於歐盟輪胎標籤,由於分級較細(共有 7 級)、測試方法較新,一般售後中階輪胎大多獲得 C 到 E 之間的等級,只有高階產品才能獲得 B 以上等級的測試成績。

問題 4、歐盟或美國的輪胎標籤系統哪個參考價值高?

基本上,由於歐盟與美國系統的差異,是無法放在一起比較的。然而這個問題換一個方式問:「如果只能參考一個標籤,你會選哪一個?」時,所有的產品研發與技術人員都一致回答我:歐盟標籤。

這邊列舉幾個選擇歐盟標籤的主要理由:測試方法與標準較新、較能真實反應輪胎性能、滾動阻力的重要性上升等等。

的確,2009 年上路的歐盟輪胎標籤系統,和 1979 年開始執行的美國 U.T.Q.G.標準,整整差了 30 年的時間。30 年之間,汽車產業的科技有了極大的變化,輪胎產業的變化其實也不小,而且從邏輯上來看,較新的測試指標與方法,應該較能符合現今的需求。

歐盟輪胎標籤相較於美國 U.T.Q.G.來說,除了測試方法與標準較新,也能較真實反應輪胎性能。

其次是「較能反應輪胎性能」。我們舉個例子吧,以 Pirelli Cinturato P4 夏季胎為例,其獲得的美國 U.T.Q.G. Traction 成績為 A,不過歐盟標籤的 Traction 成績則只有 E。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因為 U.T.Q.G.的標準較舊,追趕不上新世代輪胎性能提升的速度,二方面是輪胎標籤的世代差異,30 年前很好的標準,到了 30 年後就可能是普通的標準。

當然,每個輪胎測試的結果都會不太一樣,但依照輪胎業界的經驗法則,拿到歐盟標籤 Traction A 級的產品,一定會有 U.T.Q.G. Traction AA 的成績,反之 U.T.Q.G. Traction A 或 AA,不一定能獲得歐盟標籤 A 等級,多數可能只有 B 或 C 以下,只有高階或旗艦等級產品才有較高的可能獲得歐盟 A 級。

結語:臺灣市場非強制性標示,多看多比較才是王道

總結來說,歐盟與美國輪胎標籤各有其特色,而兩者在臺灣市場均屬非強制性標示,臺灣法規僅規範輪胎產品須通過商品檢驗,以下擷取兩段經濟部輪胎商品檢驗作業規定:

不具失壓續跑或自我支撐功能之輪胎:尺度、外觀、檢驗標準規定之標示,並至少選擇「高速性能」、「耐久性能」、「胎唇部抗脫座力」及「外胎強度」其中一項執行檢驗。

具失壓續跑或自我支撐功能之輪胎:尺度、外觀、檢驗標準規定之標示,並至少選擇「高速性能」、「耐久性能」、「胎唇部抗脫座力」、「外胎強度」及「失壓續跑性能」其中一項執行檢驗。

臺灣目前並無輪胎標籤的標示規範,僅規定輪胎必須通過商品檢驗,並貼上商檢貼紙或標示。U-CAR 則建議消費者,在選購之前,可以多多參考如歐盟或美國的輪胎標籤。

由上可知,無論是國產輪胎,或是進口輪胎,均須經過商品檢驗,檢驗完畢之輪胎,會在輪胎本體貼上 CNS 貼紙,或是印於胎壁標示上;換句話說,臺灣商品檢驗的規範,主要集中在安全性能要求的方面,例如耐久性能或高速性能,合格就給予檢驗通過,消費者無從判斷輪胎在濕地抓地力、燃油經濟性、噪音等更進一步的指標資訊。

如果要比喻的話,CNS 等於是 60 分的標準,而歐盟或 U.T.Q.G.的訊息則能進一步提供 60 分到 90 分的參考指標,雖然目前臺灣市場沒有強制要求須要標示這兩項輪胎標籤,但消費者還是可以透過其他管道,在購買之前更加瞭解愛車要換裝的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