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冬季的到來,空氣品質成了臺灣人民的惡夢,空氣懸浮微粒 PM2.5 不斷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標準,年平均濃度 10 微克/立方公尺,出外呼吸新鮮空氣似乎變成了一個奢侈的享受。

對於日益下降的空氣品質,民眾紛紛開始把矛頭指向提出非核家園政策的政府,認為火力發電廠增加的發電是造成空氣品質下降的元兇。而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對此提出反駁,並在民進黨中常會時報告,認為冬天用電量下降,發電量也下降,但空氣品質表現卻遠比高發電量的夏季嚴重,火力發電並不該是造成 PM2.5 大幅超標的主要元兇,而老舊車輛才是主要兇手之一。

車輛污染是影響臺灣近年來 PM2.5 的唯一凶手嗎?工業汙染、營建,是否也應該成為減污的選項之一?

行政院環保署提出,淘汰 10 年以上老車,拯救空污

而行政院在 2017 年 12 月 14 日表示,老舊移動交通工具為造成空污的原因之一。官方新聞稿提到,考慮到車輛排氣汙染控制會逐年衰退,主管機關得加嚴 10 年以上車輛排放標準,而未進行汽機車檢驗者最重將會註銷牌照。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已經掌握 10 年以上汽機車數量與形式,這次空污法修法正案,出廠 10 年以上老舊汽車,必要時可加嚴標準,未來將以軟硬兼施的方式要求汰換舊車。

汽車成為空氣污染的唯一原罪?

針對環保署的說詞,U-CAR 認為這中間仍有一些問題待解答。首先,根據環保署 2012 年資料提供,工業污染、車輛、營建為全國前 3 名 PM2.5 懸浮例子的污染來源,其中比例為車輛 23%、工業 21%、營建 43%,剩餘 13%則由非公路運輸、商業、露天燃燒、其他項目等,以非常小的比例瓜分。由此資料判斷,車輛該是成為空污唯一的眾矢之的嗎?

新車年年增,但車輛總數成長卻明顯趨緩,意味著民眾有在自行汰舊換新

接著,U-CAR 透過公路總局的歷年臺灣汽車登記數量整理,從 2002 年車輛登記數為 5,731,835 輛,至 2011 年數量則成長至 7,053,082 輛。從中可發現,近 10 幾年來登記車輛成長呈現放緩,至 2016 年,年增加率僅大約 0.5%。

臺灣車市近幾年的每年新車總銷售數量維持在大約 40 萬輛,而財政部在 2016 年也指出,近幾年每年汰舊汽車數量約為 13 萬輛。所以縱使國內車輛登記數慢慢地成長,但民眾也有在自行淘汰老車,而非持續保有,配合上新車都通過日益嚴苛的環保檢測,是否空氣懸浮粒子 PM2.5 的造成,真的是路上車輛的行駛、甚至是老車過多所造成,答案或許未必。

廣  告

移動污染源真的是造成 PM2.5 的主要元兇嗎?

環保署希望改善移動污染源的問題,不過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抬頭,臺灣對於汽車廢氣排放的標準也隨之提高,並追隨了歐盟廢氣排放的標準,1995 年實施第 2 期車輛廢氣排放標準、1999 年實施第 3 期車輛廢氣排放標準、2008 年實施第 4 期車輛廢氣排放標準、2012 年實施了第 5 期車輛廢氣排放標準,國內新車的上市都有跟上全球環保潮流。

由行政院環保署所提供的臺灣歷年懸浮微粒 PM2.5 濃度數據顯示,儘管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的數字標準仍舊遙遠,但也是年年下降當中。2008 年 PM2.5 懸浮微粒濃度約為 35 微克/平方公尺,至 2016 年時,年度平均濃度 PM2.5 懸浮微粒已降到約 25 微克/平方公尺。

若車輛真的為污染空氣的主要元兇之一,應該是隨著車輛數量的增加,懸浮微粒 PM2.5 濃度應當也隨之正比增加,但實際數據結果卻正好相反,我們是否還應當將車輛視為空氣污的主要元兇?

車齡高的車輛會是污染的唯一要素嗎?

車齡也許不應該是為考慮車輛污染的唯一依據,必須從車種、保養多方面去判斷。

根據以上的數字,U-CAR 也再另行提出觀點,車齡會是車輛污染的唯一要素嗎?舉例來說,若同一款車輛,其中一輛為 1 年新車,年行駛量在約 8 萬公里,而另一輛則為 10 年老車,年行駛量為 8 千公里,排放污染哪個會比較多呢?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讓讀者參考,若一輛車為 1 年內,高排放量柴油汽車,而另一輛則為 10 年,但主打油電複合的環保概念車,車齡仍為是車輛污染高低的唯一依據嗎?U-CAR 提供上述一些觀點供讀者們思考,也希望透過 [U 指數 ] 調查,了解大家的想法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