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誌》邀請單車好手徐暄評( 前勁洲際車隊),分享自家的事前準備與挑戰攻略,讓你也能輕鬆成為該領域的小達人!
↑領航車手徐暄評( 前勁洲際車隊)。
車輛與裝備設定
前勁洲際車隊領航選手徐暄評認為,經典百K 是屬於長距離挑戰賽,雖然整段路程以平路佔絕大多數,但是並不用為了降低風阻而讓身體騎姿過度低趴,反而是要讓上半身盡量放鬆,不要有太多負擔,建議可以增加龍頭高度2-4mm,但是不用調整座墊位置,以免突然的改變造成身體不適應。
考量整段路程有爬坡也有平路,以整體來說,爬坡車架比較能夠兼顧爬坡與平路,通常該類型車架在平路衝刺的反應也很不錯,然後再搭配38mm 碳纖維輪組,能夠對應多種路況;若預算許可,建議選用第2 級以上的煞變套件,雖然一般等級也能勝任,不過更好的套件能夠獲得更好的手感,能夠提高騎乘表現。另外,建議配帶具備偵測體能輸出狀況的儀器,像是功率計或是心跳帶,藉此掌握體能調配狀態。
人身部品方面, 要穿著貼身一點的車衣,如果太寬鬆反而會增加風阻,安全帽要選擇通風性佳的款式。由於從出發到完賽,天色是從昏暗變為明亮,溫度也有些微落差,所以相關對應的配件可別忘了,建議一開始還是要先配掛車燈,風鏡一定也要先帶著,等待陽光變大就要戴起來。
賽前體能檢視
如果車友具備4 小時續航百K 的騎乘能力,期間不含休息時間,基本上要完成挑戰並非難事;若是入門車友, 建議在比賽之前2 個月,就必須先把基礎體能打好,進行長時間有氧騎乘,若能每天維持騎乘習慣尤佳,提高身體強度。以中部地區為例,平常日一般強度騎乘可選擇中科水塔,次高強度則為台中大坑到新社,每週1-2 次,例假日每週至少一次3-4 小時的騎乘,騎乘中強度維持60-80%。
↑假若待在集團中,必須保持專注力固定直行。(示意圖)
騎乘中注意事項
活動開始不久就要準備爬坡,所以賽前就要先做好熱身,轉入爬坡段時,建議採取80% 的輸出力量,後端可以利用下坡進行休息恢復,離開縣道139 之後,幾乎都是平路,但是並不一定比較輕鬆,根據經驗顯示,很容易遇到逆風或側風,大約使用60-70%的輸出力量,如果能力許可,盡量握下把,藉此降低風阻。
盡可能待在小集團中節省體力,同時保持專注力固定直行,不要忽左忽右, 或是與前車疊輪,若有其他車友太靠近,可以適時用手碰觸對方,提醒這邊有
人。若有任何變更行車動態的需求,先要確實掌握前後路況,然後再做出手勢表達動向,兼顧大家的安全。
縣道139 有幾處需要特別注意的路段,爬上稜線之後大約中段的位置,會有一處急彎下坡,是非常容易發生摔車的區域,主辦單位每年都特別安排人員與告示牌提醒,無奈仍有些車友仍然無視警告而發生摔車;另一處需要注意的是,通過橫山之後的下坡路段,不要過度興奮而忘記減速。隨著接近終點,心情上除了興奮可能還會有點放鬆或是躁進,也有人可能體力明顯下滑,此處開始進入市區,路況較為複雜,提醒車友仍然要提高注意力,保持平常心準備迎接完成挑戰的喜悅。
↑爬上八卦山路段之後,整體來說路況佳,不過仍有幾處幅度大的彎道需小心。
休息補給
雖然主辦單位都有規劃固定補給區域,以4 小時完賽來說,建議自行攜帶4 條能量棒或果膠,讓補給可以彈性一點,通常騎乘1 小時之後補給第一次,之後每30 分鐘補給一次, 不要等到餓了才吃,會來不及;喝水要每20分鐘喝一口,可搭配沖泡運動飲品,補充電解質。
同場加映20km 個人計時賽徐暄評建議,大約賽前1 個月,就可以先準備好計時車,每週騎乘2-3 次,藉此適應不一樣的騎乘角度,有時身體過度低趴,可能造成呼吸困難,所以找到兩者平衡點即可。人身部品方面,為了創造低風阻效果,計時帽或空力帽擇一即可,或是配戴可加裝帽蓋的安全帽款式,連身車衣和鞋套也少不了。
賽前熱身一定要做好,開賽後不用火力全開,大約80-90% 的輸出力量,最後2-3km 再火力全開,如果體力有限,就繼續維持即可。至於風勢也是需要留意的課題,建議逆風段與側風段採取90% 的輸出力量、順風段80-90% 的輸出力量,其中側風段可以適當靠近遮蔽物,藉此減少風勢影響。
大約距離過半的時候,建議補充一包果膠,維持身體的能量,飲用水大約半罐即可,1/3 用來澆淋脖子和背部,藉此幫助散熱與避免中暑,2/3 用來喝,每5 分鐘就喝一口。騎乘中上半身盡量不要晃動,減少能量消耗。雖然身體壓低,但不要一直低著頭,隨時注意前方路況。另外,徐暄評也提供兩個訓練方式給車友參考,但請務必量力而為。
哪個季節去騎武嶺好呢?這個問題,問山神王慎志最恰當不過了!因為以現有紀錄登武嶺最多次的就屬王慎志,他在2017年5月完成百登,至今已推升至108登。被稱為「山神」也很理所當然!
王慎志說,武嶺上的氣候變化很快,春天容易下雨,所以防寒措施重要,上山務必帶一套乾衣服在身上,騎到武嶺後到廁所可以更換;如果出發時的天氣已經不好,最好是有支援車再上山,春天如果一下雨,當地的氣溫也都在10度以下。
夏天的天氣較好,氣候較溫暖,也是大家比較常上去的季節,但過中午後一定要下山,因為容易有午後雷陣雨,如果又起霧那就很危險;不過這個季節不那麼冷,多帶件風雨衣就可以。
秋天最好,因為下雨機率較小,出太陽機會大,身上裝備和夏天相同,過中午後也比較不會下雨。但如果到冬天 一吹東北季風,不是下雨,就是霧氣重,水氣太重的話,連空氣都是冰的,帶著溼氣的風會吹進衣服裡,那時的衣著要以冬季為主,羊毛內搭衣最好,防風防雨很重要。
不過如果冬天時吹東風,天氣就會不錯,可以放心騎車,可以在出發前先上氣象局網站查看。
很多人習慣拿起手機就開始猛拍,雖然照片拍到了,但就是少了一些美感與共鳴,若你亦有相同困擾,不妨拍照前先學會預視這個概念~~
範例一:框架構圖
雖然台北101這題材已經拍到爛了,但每次去信義區還是會習慣拿起手機拍個幾張,不過為了讓作品有所區隔,這次拍攝我鎖定了「局部+框架構圖」方式處理,拍攝過程中,繞了很多圈,也嘗試了很多不同角度構圖,最後我選定了以樹蔭縫隙來帶入台北101,雖然呈現方式和我們常見的高聳大樓有所不同,但卻能為作品帶來更深遠的想像空間。
▲ Photo By Google Pixel 6 Pro。(看大圖)
範例二:鏡射
很早之前我就預視到這個畫面,不過由於當時手機超廣角鏡頭配置尚未普及,所以每次經過都只是用肉眼記錄一下, 去年適逢換新機,我便迫不急待地帶著手機前往拍攝,果然效果和自己預期的差不多,所以各位若之前和我一樣礙於器材受限而無法拍攝的場景或畫面,有機會的話不妨可帶上新手機前往驗證,應該會帶你給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喔!
▲ Photo By Google Pixel 6 Pro。(看大圖)
範例三:對比
當初看到這大型裝置藝術時,我的預視畫面是最好有人物對比,這樣才能透過對比讓畫面有不同層次變化。圖一:我嘗試以建物與裝置藝術拍攝,效果有出來,但作品沒有很驚艷;圖二:導入了人物陪襯,不僅大中小層次有帶出來,也能讓作品多些「人味」,而不是冷冰冰的裝置藝術而已。
個人認為,生活化的題材,永遠是最適合大眾拍攝的題材。
攝影人為了得到好作品,無論爆肝熬夜拍銀河,萬里遠征拍極光,到邊境窮鄉去獵奇,擺拍所謂的人文、或者砸錢拍攝女神名模,這些偶一為之也還好,但終究不是一般人的生活常態;激情過後,你還是必須回到現實生活中。
而生活化的題材,你隨時隨地都可拍;即便疫情期間,都還可以在家拍攝。
黃春明是台灣文學界的前輩作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攝影達人(跟我樣是Leica M相機愛用者),他在「莎喲娜拉,再見」一書的再版序裡提到:
「如果在文學藝術裡,把人的部分拿掉了,所剩下來的會是甚麼?然而,又把人從生活、從社會裡游離出來,那又會是甚麼樣的人生啊?」我想,攝影也是一樣,都不能抽離生活。
在手機攝影教室社團中,只要不違反社團規則,各種題材都歡迎。
觀察目前的PO文的現況,大景、正妹,或攝影技術性圖文還是最能夠吸引大眾目光。
然而,也有許多不起眼的照片,值得大家去品味;例如溫馨的親人互動,能觸發感情的街拍偶拾;有的文字能喚起共同記憶,有的生活偶感值得大眾深思。就算只是美美的生活小品,往往也會有溫度,能在艱困的「疫情期間」療癒人心。
然而,必須一提的是:「生活化」不代表盲目亂拍、隨拍隨貼。
有些偏向個人紀錄的東西,若缺乏分享的意義,那麼貼在自己臉書就好了。若想要貼在社團,無論照片、文字所呈現的內涵,至少要跟手機攝影有一點點關聯,照片最基本的技術和畫質也要有;讓社團朋友可以觀摩、欣賞。
你可以說:「攝影是主觀的,拍照嘛,自己高興就好」,但作品既然貼在公開社團,你就無法規避大眾審美眼光的檢視。假如只想"自己高興就好",就請貼在自己的臉書吧!
因此,希望大家在貼文前,先自行篩選一下再貼,過濾一下照片的美感、技術性、文字的故事性或內涵,是否值得在此分享?
請記得不要隨興亂貼;因為你貼的圖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人文素養、生活品味,和美感的認知。
「散景」指的是影像中焦點區域外的模糊部分(請參閲:相機基礎知識#19:景深。)它能賦予影像深度,也是將注意力吸引至主體身上的重要手法。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控制散景模糊程度的四個重要因素。
EOS R6 Mark II + RF70-200mm f/2.8L IS USM @177mm, f/5, 1/1600 秒, ISO 1000
如何拍出更好的散景效果?
散景的強度(背景和/或前景的模糊程度)受四個因素影響:
1.光圈
光圈越大(f值越小),散景效果則越強,反之亦然。
2.焦距
焦距越長,散景效果則越強,反之亦然。
3.拍攝距離
越靠近主體,散景效果則越強,反之亦然。
4.主體與背景之間的距離
背景越遠,散景效果則越強,反之亦然。
換言之,要取得最明顯的散景效果,您需要:
- 使用遠攝鏡頭(英文版)
- 將其設定到最大光圈
- 靠近主體直到最近對焦距離
- 調整角度/主體/背景,讓背景盡可能遠離主體。
當然,同時採用以上所有方法不一定能達到您想要的效果。根據拍攝目的來調整這些參數的能力,才是攝影中的重要技巧!
讓我們來看看這四個因素的實際效果。
相關概念:景深
1.使用較大的光圈
以下範例在相同位置使用不同光圈拍攝而成。在較大光圈(f/4)時散景較強,而在較小光圈(f/16)時,花朵周圍的葉子則較清晰。
大光圈 (f/4)
EOS R6 Mark II/ RF24-105mm f/4L IS USM
FL:105mm @ f/4
小光圈 (f/16)
EOS R6 Mark II/ RF24-105mm f/4L IS USM
FL:105mm @ f/16
2.使用較長的焦距
以下範例在相同位置以 f/4 拍攝而成,但使用了不同焦距。對焦點在前景的樹上。105mm 的照片背景散景較強,尤其當我們將 24mm 的照片裁切到與 105mm 相同的視角時,這點特別明顯。
較短的焦距 (24mm)
EOS R6 Mark II + RF24-105mm f/4L IS USM
FL:24mm @ f/4
較長的焦距 (105mm)
EOS R6 Mark II + RF24-105mm f/4L IS USM
FL:105mm @ f/4
24mm(裁切至相同區域)
3.靠近主體拍攝
以下範例使用相同光圈(f/1.4)拍攝而成,但拍攝距離各不相同。相機越靠近主體,背景散景比較強烈。相機離主體越遠,散景效果則較弱。
較靠近主體
EOS R50/ RF35mm f/1.4L VCM
FL:35mm (等效 56mm) @ f/1.4
較遠離主體
EOS R50/ RF35mm f/1.4L VCM
FL:35mm (等效56mm) @ f/1.4
不可不知:您盡可能可以靠近主體的距離取決於鏡頭的最小拍攝距離(也稱為「最近對焦距離」)。
4.增加主體與背景的距離
以下範例使用 105mm 和 f/4 拍攝而成,但主體與背景的距離各不相同。當背景離主體較遠時,散景較強;當背景靠近主體時,散景則較弱。在下面這個例子中,我們僅僅稍微調整了相機角度。
背景較靠近主體
EOS R6 Mark II + RF24-105mm f/4L IS USM
FL:105mm @ f/4
背景較遠離主體
EOS R6 Mark II + RF24-105mm f/4L IS USM
FL:105mm @ f/4
在以上這些例子中,我們僅僅稍微調整了相機角度。如果場景允許(例如產品或戶外人像拍攝),您也可以重新調整主體和/或背景的位置!
更多散景小撇步
1.事先考慮要展現多少場景細節
透過簡化畫面中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元素,散景能引導觀眾將注意力放在主體上。但有的時候,場景中的細節也是述説故事的一大元素,如果過度追求散景效果而將它們模糊化,可能會錯失良機!您可以保持開放的心態尋找各種可能性,並在抱有明確的意圖下調整散景強度。
更多場景細節(f/8)
EOS R50 + RF35mm f/1.4L VCM
FL:35mm (等效 56mm) @ f/8
較少場景細節(f/1.4)
EOS R50 + RF35mm f/1.4L VCM
FL:35mm (等效 56mm) @ f/1.4
2.別忘了前景的散景!
EOS R8 + RF70-200mm f/2.8L IS USM/ FL:100mm/ 光圈優先的自動曝光 (f/5, 1/1000 秒)/ ISO 100
模糊的前景元素能以不同方式升華您的作品。 您可以在不分散主體注意力的情況下,利用它們增添色彩或視覺上的趣味性。在上圖中,前景散景為畫面增添了層次感。
如果您在轉用較好的相機後仍然為拍得的相片看起來與用智能手機或輕便相機無甚分別而感到沮喪,也許是時候嘗試用微距鏡頭。您肯定會拍到用智能手機絕對拍不來的相片。(編輯:studio9)
微距(Macro)鏡頭會改變您觀看世界的方式,但它到底是什麼?
英文「Macro」一字一般指「宏觀」,但在攝影世界,它的意思是「為細小物件拍攝比實物大的相片」。
如果您在拍攝時接上一種稱為微距鏡頭的特別鏡頭,您會為迷您世界捕捉到放大的影像,這是標準鏡頭不可能做到的。沒錯──您會在取景器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這種「微距世界」又是什麼?
實際相片大概更能幫助您了解用微距鏡頭可以捕捉到的世界。
這就是微距世界的樣子。
第一張是一隻螞蟻的相片。我能夠令如此細小的昆蟲看起來這麼大,令您有進入了螞蟻世界的感覺。而這是標準鏡頭不能做到的一點。
第二張是繡球花的相片。在這裡,我拍下了一些繡球花雄蕊的特寫鏡頭。您也可以透過只捕捉漂亮物件的部分來拍攝有趣的相片。
第三張相片是盛開的櫻花。使用標準鏡頭很難令一朵這麼小的花看起來如此之大。
在每張相片中,我都是拍下一個小範圍的特寫,還有對焦區域外剩餘的模糊範疇。用輕便相機或智能手機以這麼近的距離拍攝的話,很難拍到這種有柔和模糊感、神秘感的照片。
除了把迷你世界拍得比實物大,微距攝影的另一個特點是能令對焦區域外的一切變得模糊,就像正在溶掉一樣。
如果您有可換鏡頭相機(例如EOS單反數碼相機或EOS M系列型號),只要加上微距鏡頭便能拍到這種照片!
微距拍攝所需物品
要做到如上文例子的微距攝影,您只需要一部可換鏡相機和一支微距鏡頭!
微距鏡頭是什麼?
如果您只有套裝鏡頭或標準定焦鏡頭,您還需要另一支稱為「微距鏡頭」的特殊鏡頭。它與標準鏡頭的分別是它會讓您非常靠近拍攝主體。如果使用標準鏡頭,當您向主體靠攏至某一個點時,鏡頭便會失焦,而焦距相同的微距鏡頭則能讓您更接近主體。換句話說,這表示您可以拍到比實際尺寸為大的相片。
我們來比較一下標準鏡頭和微距鏡頭吧!
我在桌上放了一些配飾,並在仍然對焦的情況下盡量靠至最近拍照。兩支鏡頭我都以約100毫米的焦距拍攝。第一張相片以標準變焦鏡頭(EF24-105mm f/4L IS USM)拍攝,另一張則以微距鏡頭(EF100mm f/2.8L Macro IS USM)拍攝。
無論您怎樣努力,標準變焦鏡頭都無法令拍攝主體看起來這麼大。只要您嘗試進一步靠近,鏡頭便會失焦。
然而,使用微距鏡頭時,我可以把主體拍得這麼大!兩者之間的差別大得令人震驚的,對吧?這就是微距鏡頭的特點。
了解最高放大倍率
微距鏡頭的最高放大倍率通常是1倍。最高放大倍率可能會令您感到困惑,所以只要清楚有這個術語便足夠。現階段您只需要記住「1倍」是您可以拍攝的最大尺寸。順帶一提,標準變焦鏡頭的最高放大倍率約為0.2至0.3倍。數字越大,您便可以在越近的距離拍攝。
如果您不確定您的鏡頭的最高放大倍率,可以參閱製造商說明書或網頁上的「規格」章節中。
EF-S60mm f/2.8 Macro USM
它應該列明是「1x」。如果是標準鏡頭,這個數字則會是「0.2x」之類。
您會推薦使用哪一支微距鏡頭?
這點取決於您的拍攝目標,但我個人建議使用相等於35毫米菲林制式的100毫米焦距,它可用於所有用途。
不過,如果您使用的相機採用APS-C尺寸感應器,100毫米鏡頭的遠攝效果可能會過於突出,所以60毫米的鏡頭應該足夠。專門的APS-C 60毫米鏡頭價錢亦很實惠。
我還需要其他物品嗎?
越接近拍攝對象時,相機震動便會越明顯,所以如果有小型三腳架的話會比較方便。
如何尋找並捕捉微距世界
首先找一些您認為美麗的東西,例如白色繡球花的照片就在這個位置拍攝。
當您找到您認為好看的特徵時,便可以設置相機並靠近拍攝對象。您應該能夠拍到如下圖一樣有柔和散景的相片。
由於拍攝對象在微距拍攝時會放大,因此一項基本規則是找出美麗的部分。您應該先找出您覺得最有可能拍得美麗相片的主體,而非立即設置相機。
提示
首先,尋找您覺得漂亮的特徵!
當您找到您認為好看的特徵時,便可以設置相機並靠近拍攝對象。您應該能夠拍到如下圖一樣有柔和散景的相片。
當您如此靠近時,您便能充分體驗微距世界!此外, 這張照片的模糊感亦恰到好處!不過由於焦點在前方的幾片花瓣,相片中的主體並不如預期中美麗。看到這張照片的人可能會對於要看哪一片花瓣感到困惑。
本文開頭的相片是在進一步微調位置和角度來對焦於單一花瓣後的結果,相機只對焦右下方的那一片花瓣!
微距攝影的訣竅是只對焦您認為漂亮的一點,其餘部分全部散焦。這樣做會更易向觀眾傳遞您的焦點。
對於剛考上駕照或是長時間未接觸過汽車的駕駛人,相信道路上各種彎路一定困擾著許多人,所以我常看到很多人會問:
來看看您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
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會用自己親身經驗去分享轉彎的技巧給您。
在開始之前我先自我介紹一下,讓您清楚知道為什麼要相信我所說的一切!
高世夆教練(圖左);從零教到一次考上的學員(圖右)
就像我前面所說,我26歲時開始從事駕訓班汽車行業,2016年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由於我意識到不是所有學員的學習能力都很強,透過自製Youtube影片,讓學員能夠自行在課後練習,增加印象,大幅增加學習效果。
深知台灣駕訓班教育,無法培養出能獨自在外開車的駕駛人,於是開始帶著有駕照的朋友,在各種路線上練習,將所有我十年所學的駕駛經歷都交給學員,廣受好評。
現在您更認識我了,那我們來了解一下在外面遇到各種彎路要怎麼克服吧…..
前言
受地形、交通情況及行車阻力的影響,車輛轉彎時往往要求減速(速度越快,視野越模糊,駕駛者反應速度需越快,相對困難許多)。
這時駕駛員必需根據動力和轉彎時車速的需要,綜合路況選擇適當的檔位,安全地通過彎道。
以下七種不同路況下的轉彎技巧,可供車友們特別是剛拿到駕照或許久未開車的駕駛員們參考。
一、街道或出入大門的轉彎
駕駛員應特別注意路旁堆積的雜物、行人、汽機車,如果前方明顯有障礙物阻擋您前進,那您需要在50至100米內減速、鳴笛,用方向燈或手勢表示行進方向(通常不會用手勢….)。
夜間或雨天視線不佳時,記得開啟頭燈,做到“一慢、二看、三通過”,密切注意汽車轉彎內側,謹防靠路邊並行又不明汽車行進方向的行人、自行車、機車爭道搶行(台灣超多…)。
同時,還要注意前輪外側和後輪內側及車尾、後車箱與障礙物碰撞、相擦。
二、狹窄道路上的轉彎
駕駛員應視道路情況在開始轉彎前50至100米處鳴喇叭,減速慢行(時速20~30km較佳)。
當汽車行至彎道視線不便時,應把汽車迅速駛向道路右側,以免妨礙其他車輛的正常行駛。
三、岔路口的轉彎
左轉彎時,駕駛員要提前打方向燈,轉彎時盡可能靠道路中心(整條車道左側),為後方車和右轉彎的車提供方便;
右轉彎時,同樣要提前先打方向燈,轉彎要緩慢,同時注意轉向時內輪差的影響,防止右後輪駛出路外擦碰行人和障礙物。
四、濃霧、風沙天的轉彎
駕駛員在這種天氣下駕車轉彎,一定要心中有數,及早打開頭燈(不可開遠光燈及小燈)和防霧燈,必要時按喇叭(例如轉彎看不到有沒有來車時),以引起行人及其他車輛的注意,緩慢前進,並隨時做好制動停車的準備。
五、雨雪泥道上的轉彎
駕駛員應提前降低車速、緩慢前進,並儘量避免猛打方向盤和急煞車。
轉上坡彎時,如遇其他車輛因打滑上不去坡而造成彎道堵塞的情況,應將車提前靠右停穩,待前方車通過後再前進;
遇轉彎下坡路打滑時,要注意防止汽車溜車而發生碰撞事故。
六、陡坡處的轉彎
臨近彎道時,要減速、如看不到道路前方需鳴笛慢行,在陡坡處轉彎預先換入低速擋(低檔速扭力大,才能有力爬坡),以求足夠的爬坡動力,避免在轉彎中換擋,以防意外。轉向時機要選擇適當,應做到一次性轉彎,避免因轉向不當造成不能一次轉過而需倒一次車後再轉彎,增加了危險性。
七、山上險路上的轉彎
因此種路況地形複雜,視距較短、行進前方情況不明,應控制車速、必要時勤按喇叭,並隨時選擇前方路基堅實、路面較寬的地點準備會車。
如彎道前方發現對方來車信號而車尚未見面時,應提前選擇適當地點主動禮讓,使對方來車方便通過。
結論
常見彎道的事故包含:擦撞路邊停車車輛、擦撞對向來車、轉彎弧度不夠導致掉落谷底等等在社會新聞中層出不窮,主要都為人為因素。
駕駛人經過轉彎區域時,應當減速慢行,仔細看清楚所有路況後再配合方向盤使車輛慢慢通過彎路,這樣才是一名合格的汽車駕駛員。
每次過彎都要到極限?轉向不足或過度都有危險!
在車輛轉彎的過程中,當車輛轉彎的速度達到車輛轉彎的極限,車輛會存在兩種轉向特性,即轉向不足和轉向過度。何謂轉向不足及轉向過度?我們可以用下圖(抓地力圓)來說明:
當車輛轉彎的速度達到極限,車輛會存在兩種轉向特性,即轉向不足和轉向過度。圖/ARTC提供
輪胎和路面一定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抓地力理論上固定,離心力和驅動力的改變都會引起合力的改變。當合力大於抓地力時,輪胎就會沿著合力的方向滑動。如果這個輪胎位於前輪,就是轉向不足。如果這個輪胎位於後輪,那麼出現的就是轉向過度。
更具體的解釋,就是車頭或是車尾哪一個部分的輪胎先失去抓地力。
轉向不足的情況就是前輪喪失了抓地力,在沒有導向力的牽引下,加上車輛原本的慣性推著汽車往前跑,駕駛者就會有彎道轉不過去的感覺。
轉向不足的情況(紅線)就是前輪喪失了抓地力,會讓駕駛覺得彎道彎不過去。圖/wikimedia
轉向過度就是後輪先失去了抓地力,但是因為前輪還擁有抓地力,因此後輪會以比前輪更快的速度往前跑,駕駛者會覺得車子轉得太多了。
轉向過度(紅線)就是後輪先失去了抓地力,駕駛者會覺得車子轉得太多了。圖/wikimedia
相較於轉向過度來說,轉向不足是比較穩定的,只要把車輛的速度降低下來,通常前輪的抓地力就會恢復,車輛就在控制之中,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道路用車輛都刻意設計得偏向轉向不足。
不過要克服轉向不足就是要慢下來,在賽車中這可不是好事,因此賽車的調校都會避免轉向不足的設定。而轉向過度與轉向不足相比則是高度的不穩定,除非駕駛者做出很快地技巧性修正方向盤及油門,否則一旦轉向過度,通常都是以打滑失控收場。
不過有轉向過度傾向的底盤設定實際上是協助車子入彎,而且在失控的範圍之內,它的過彎速度遠比轉向不足要快上許多,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賽車都刻意將底盤的設定朝轉向過度多一點。汽車設計上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到轉向特性,比如車輛的軸距、輪距、車輛的重量、車輛的重量分配比例、懸吊結構和調教、輪胎、地面抓地力係數等,這些因素加起來形成一部車的轉向特性。
後輪驅動 vs. 前輪驅動,過彎特性有差嗎?
我們普遍能夠聽到的一種說法是前驅車的特性是轉向不足、後驅車的特性是轉向過度。這種說法不完全對,是一種比較片面的說法,也就是純粹由驅動力改變引發輪胎滑動的情況。前驅車的驅動力施加在前輪,突然增加驅動力自然會引發轉向不足。後驅車的驅動力施加在後輪,突然增加驅動力自然會引發轉向過度。這是一種人為製造的轉向不足或者轉向過度。
而我們可以人為改變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增加離心力或降低抓地力。假設用很快的速度入彎,那無論前驅車還是後驅車都會發生轉向不足。又假設大力煞車的同時猛打方向盤,那無論前驅車還是後驅車都會發生轉向過度。
此外,四驅車是由四個車輪分擔整體驅動力,分配到每個驅動輪上的驅動力比前驅或者後驅車上的都要小,所以四驅車能夠承受更大的整體驅動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四驅車通常要比前驅和後驅的過彎能力高。
那台86就是這樣過彎的!人家有練過別亂學喔!
基本上甩尾是轉向過度的現象,算是一種特殊的駕駛技巧,又叫「滑胎」或「漂移」。主要用在表演或是路況變化較大的賽車活動,其中又以越野賽裡應用頻率較多,而其他競速類的賽車則較少運用甩尾技巧過彎。
這主要原因是甩尾雖然可以在過彎時保持較高的引擎轉速,但由於在一般柏油路面上過彎時車速減損較多,再加上輪胎損耗較大,除非是特殊原因,車手並不會經常在競賽過程中使用此技巧。
他的原理是利用鎖死輪胎(後輪)或是大踩油門(後輪驅動),或是利用轉向貫性,使輪胎與地面的相對速度大幅提升,輪胎與地面由靜摩擦力變為動摩擦力,降低抓地力而出現打滑的狀況,產生轉向過度的效果。
於
2024/11/17 15:06:36
發文IP 103.148.*.*
千年歷史中醫術療痠痛
騎車引起的傷痛有多半是摔車造成,但一定有車友從來沒摔過,身體卻還是有些部位會癮癮作痛或覺得痠,找西醫診斷治療、聽了周邊高手的建議、增強肌力或改善姿勢甚至換了戰駒,但就是通通覺得不對不對,這時何不聽聽擁有悠久歷史且博大精深的中醫,是怎麼看待騎車這件事的呢?車到底要怎麼騎才能長長久久呢?
中醫與自行車騎行
弘原中醫診所副院長鍾岳軒表示,想要延長騎車壽命,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的騎,要能維持正確騎姿加上適度休息、適度伸展、更不能忽視騎前暖身與騎後放鬆,這些看似老生常談,但車友們真正能做到位的又有幾人?車友們更要培養出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其實很多狀況等到發現時,都已經有點嚴重了,所以要觀察自己的身體並感覺它的變異。
▲正確的騎勢、適度的休息補給與騎乘前後的暖身與放鬆是能騎車騎得長久的重要關鍵,但多數車友都會自我省略。
▲正確的騎勢、適度的休息補給與騎乘前後的暖身與放鬆是能騎車騎得長久的重要關鍵,但多數車友都會自我省略。
▲正確的騎勢、適度的休息補給與騎乘前後的暖身與放鬆是能騎車騎得長久的重要關鍵,但多數車友都會自我省略。
認識筋膜
筋膜是貫穿身體的緻密結締組織系統,它包繞著肌肉、肌群、血管、神經甚至器官。筋膜分好幾層,它們延綿不斷貫穿身體上下,內含緊密規則排列的膠原纖維,膠原纖維的方向是順著拉力的方向,所以筋膜具有很強的單向抗拉性能。一般認為筋膜是被動傳導機械張力的結構,還能減少肌肉的摩擦,允許肌肉與肌肉之間相互滑行。除了維持肌肉伸展動能,也影嚮循環系統,若是不夠柔軟有彈性,會影嚮血液循環。
原來是筋膜受傷了
中醫最常遇到車友們看診不外乎是膝蓋和腰,隨著這2個症狀不斷發生,通常後續會伴隨著的就是脖子和肩膀會覺得很緊,這是由於腳底、膝蓋、腰、肩膀等部位,其實有一整塊會互相牽連的筋膜,筋膜和肌肉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當某個地方被有貫性的拉扯時,其它地方就會略為代償。
健康的筋膜是有充足彈性與滑移空間的,在騎車時應該要全部都能動,而彈性好的筋膜短暫的延伸空間可以很大,可以應付車友騎車的爆發力。我們先把頭頂、脖子、腰、屁股、膝蓋、腳底當成連接點,假設腰受傷了,那整片能動的筋膜就被從中間被截斷了。車友們可以想像一條橡皮筋,受了傷就像是一顆圖釘釘上去,腰部位的筋膜被圖釘釘住了,所以上半身和下半身的筋膜運作就會有點卡住了,如果你筋膜彈性又不好,身體就會不自覺得想用其它地方分散掉,比如去拉扯肩膀手臂的筋膜,這個過程就很容易演變成其它的地方痛,最後還可能會讓各個連結點都出問題。
車友們也可以想像筋膜是我們身上穿的很多層衣服,筋膜有內層的衣服也有外層的衣服,會散佈在不同的地方,騎車時衣服就會開始產生皺褶,如果沒有適度的去把這些皺褶做平整的動作,也就是沒有把肌肉放鬆或是給予休息恢復的時間,皺褶就會一直存在,更會慢慢影響到其它地方。換句話說,髂脛束、肩膀一直很緊,如果沒有把它鬆開或是用硬把它撬開的方式,但筋膜沒有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和彈性,就會漸漸影響到其它地方。
▲吃橘子時,剝開裡面會有半透明的膜把果肉分成好幾個塊,那就是橘子的筋膜。
▲筋膜是一整塊的,腰、膝蓋的不舒服沒處理好的話,連帶的就是肩膀和脖子會有代償效果。
運用反向的運動保養筋膜
筋膜的保養及恢復,除了騎車前的熱身、騎車後的放鬆很重要外,建議可利用不一樣的運動來交替,最好是反向的運動和運用一些和騎車時不一樣的肌肉,讓身體在同一姿勢的劇烈運動後能夠有機會真正鬆開。但騎車的姿勢身體都是弓著、向內彎,而這姿勢並沒有反向、向外彎的運動,所以只能找一些儘量是讓身體維持直立的運動,游泳和瑜珈是最好的選擇,游泳要儘量採自由式或仰式,這樣身體比較有恢復的機會。另外,簡單的原地跑步或是跳繩也是不錯的考量,這些運動都可以在騎完車收完操後去執行。
身體會有貫性,如果身體定型了10幾天,才做反向運動,反而會覺得反向運動是不舒服的,甚至會認為反向運動造成了身體的不舒服,所以反向運動的執行最好是當天,拖久效果不會有即時來得好。反向運動的時間不用太長,也可以今天騎車、明天游泳、後天跑步,總之,以交替運動的方式是最能維持多數運動的壽命。
▲跑步是騎完車後最容易也最能立即執行的運動。
▲游泳和瑜珈是騎車後反向運動的最好選擇。
▲游泳和瑜珈是騎車後反向運動的最好選擇。
認識氣血
氣血是指維持身體的物質和能量,氣是推動的能量,血是運作的物質,也反應吸收的營養。
筋膜顧的好,騎車騎的久
受傷的筋膜能靠傷科或針炙的治療,把沒有滑移空間的地方解開,讓它恢復原本的滑移空間。如剛剛提到的橡皮筋,受了傷就像顆圖釘釘住,治療是把圖釘拿掉,但是橡皮筋要恢復到原本的彈性就必需靠氣血,氣血不足肌肉彈性就會不夠,加上熱身、放鬆不夠,再一直用同樣的肌肉和姿勢在運動,就容易復發。這方面,用中藥內科調理,可以增加消化系統的效率,吸收得好,較容易增肌、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卻不一定會增加血脂、膽固醇。
消化系統不好影響筋膜
由於騎車是採固定彎曲的姿勢,對內在的臟器或心肺功能在運作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很順暢的通路,長年下來可能也會有腸胃上或是腰痛的問題。另外有些車友騎車時可能沒事,但不騎的時候反而會覺得腰痛、肚子痛或是腹瀉、便秘等排便問題會交替發生,這是因為騎車姿勢和彎曲度,讓氣血在運行時沒辦法很順暢,平時騎車時靠著運動時所產生的強力幫浦去推動氣血,身體運作上會正常,一但沒騎車,缺少了強力幫浦去推動,反而會有不順暢的情形發生。
要維護保養筋膜,讓它維持原本彈性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有均衡的飲食及好的消化系統,沒有好的消化系統,會導致無法吸收營養與消化,導致肚子內的廢物越來越多,就是中醫說的氣血不好,就會影響筋膜彈性不好,所以如果你的筋膜一直不好,受的傷也一直好不了,可能是因為你的消化系統不佳,導致氣血不佳,而沒有足夠的營養去支撐。
千年歷史中醫術療痠痛一晚藥效會持續四個小時,所以做愛三到四次是沒有問題的 一晚。 還自卑的男人都明白,日本藤素速男士速效保健品確實可以讓男人使用,而且長期使用後,男人可以徹底改善性功能低下的問題,讓你對性功能有了無窮的信心 你的生活和事業。今天藥師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日本藤素哪裡有賣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日本藤素哪裡有賣?藥房有售嗎?網購安全嗎?)
騎車引起的傷痛有多半是摔車造成,但一定有車友從來沒摔過,身體卻還是有些部位會癮癮作痛或覺得痠,找西醫診斷治療、聽了周邊高手的建議、增強肌力或改善姿勢甚至換了戰駒,但就是通通覺得不對不對,這時何不聽聽擁有悠久歷史且博大精深的中醫,是怎麼看待騎車這件事的呢?車到底要怎麼騎才能長長久久呢?
中醫與自行車騎行
弘原中醫診所副院長鍾岳軒表示,想要延長騎車壽命,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的騎,要能維持正確騎姿加上適度休息、適度伸展、更不能忽視騎前暖身與騎後放鬆,這些看似老生常談,但車友們真正能做到位的又有幾人?車友們更要培養出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其實很多狀況等到發現時,都已經有點嚴重了,所以要觀察自己的身體並感覺它的變異。
▲正確的騎勢、適度的休息補給與騎乘前後的暖身與放鬆是能騎車騎得長久的重要關鍵,但多數車友都會自我省略。
▲正確的騎勢、適度的休息補給與騎乘前後的暖身與放鬆是能騎車騎得長久的重要關鍵,但多數車友都會自我省略。
▲正確的騎勢、適度的休息補給與騎乘前後的暖身與放鬆是能騎車騎得長久的重要關鍵,但多數車友都會自我省略。
認識筋膜
筋膜是貫穿身體的緻密結締組織系統,它包繞著肌肉、肌群、血管、神經甚至器官。筋膜分好幾層,它們延綿不斷貫穿身體上下,內含緊密規則排列的膠原纖維,膠原纖維的方向是順著拉力的方向,所以筋膜具有很強的單向抗拉性能。一般認為筋膜是被動傳導機械張力的結構,還能減少肌肉的摩擦,允許肌肉與肌肉之間相互滑行。除了維持肌肉伸展動能,也影嚮循環系統,若是不夠柔軟有彈性,會影嚮血液循環。
原來是筋膜受傷了
中醫最常遇到車友們看診不外乎是膝蓋和腰,隨著這2個症狀不斷發生,通常後續會伴隨著的就是脖子和肩膀會覺得很緊,這是由於腳底、膝蓋、腰、肩膀等部位,其實有一整塊會互相牽連的筋膜,筋膜和肌肉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當某個地方被有貫性的拉扯時,其它地方就會略為代償。
健康的筋膜是有充足彈性與滑移空間的,在騎車時應該要全部都能動,而彈性好的筋膜短暫的延伸空間可以很大,可以應付車友騎車的爆發力。我們先把頭頂、脖子、腰、屁股、膝蓋、腳底當成連接點,假設腰受傷了,那整片能動的筋膜就被從中間被截斷了。車友們可以想像一條橡皮筋,受了傷就像是一顆圖釘釘上去,腰部位的筋膜被圖釘釘住了,所以上半身和下半身的筋膜運作就會有點卡住了,如果你筋膜彈性又不好,身體就會不自覺得想用其它地方分散掉,比如去拉扯肩膀手臂的筋膜,這個過程就很容易演變成其它的地方痛,最後還可能會讓各個連結點都出問題。
車友們也可以想像筋膜是我們身上穿的很多層衣服,筋膜有內層的衣服也有外層的衣服,會散佈在不同的地方,騎車時衣服就會開始產生皺褶,如果沒有適度的去把這些皺褶做平整的動作,也就是沒有把肌肉放鬆或是給予休息恢復的時間,皺褶就會一直存在,更會慢慢影響到其它地方。換句話說,髂脛束、肩膀一直很緊,如果沒有把它鬆開或是用硬把它撬開的方式,但筋膜沒有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和彈性,就會漸漸影響到其它地方。
▲吃橘子時,剝開裡面會有半透明的膜把果肉分成好幾個塊,那就是橘子的筋膜。
▲筋膜是一整塊的,腰、膝蓋的不舒服沒處理好的話,連帶的就是肩膀和脖子會有代償效果。
運用反向的運動保養筋膜
筋膜的保養及恢復,除了騎車前的熱身、騎車後的放鬆很重要外,建議可利用不一樣的運動來交替,最好是反向的運動和運用一些和騎車時不一樣的肌肉,讓身體在同一姿勢的劇烈運動後能夠有機會真正鬆開。但騎車的姿勢身體都是弓著、向內彎,而這姿勢並沒有反向、向外彎的運動,所以只能找一些儘量是讓身體維持直立的運動,游泳和瑜珈是最好的選擇,游泳要儘量採自由式或仰式,這樣身體比較有恢復的機會。另外,簡單的原地跑步或是跳繩也是不錯的考量,這些運動都可以在騎完車收完操後去執行。
身體會有貫性,如果身體定型了10幾天,才做反向運動,反而會覺得反向運動是不舒服的,甚至會認為反向運動造成了身體的不舒服,所以反向運動的執行最好是當天,拖久效果不會有即時來得好。反向運動的時間不用太長,也可以今天騎車、明天游泳、後天跑步,總之,以交替運動的方式是最能維持多數運動的壽命。
▲跑步是騎完車後最容易也最能立即執行的運動。
▲游泳和瑜珈是騎車後反向運動的最好選擇。
▲游泳和瑜珈是騎車後反向運動的最好選擇。
認識氣血
氣血是指維持身體的物質和能量,氣是推動的能量,血是運作的物質,也反應吸收的營養。
筋膜顧的好,騎車騎的久
受傷的筋膜能靠傷科或針炙的治療,把沒有滑移空間的地方解開,讓它恢復原本的滑移空間。如剛剛提到的橡皮筋,受了傷就像顆圖釘釘住,治療是把圖釘拿掉,但是橡皮筋要恢復到原本的彈性就必需靠氣血,氣血不足肌肉彈性就會不夠,加上熱身、放鬆不夠,再一直用同樣的肌肉和姿勢在運動,就容易復發。這方面,用中藥內科調理,可以增加消化系統的效率,吸收得好,較容易增肌、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卻不一定會增加血脂、膽固醇。
消化系統不好影響筋膜
由於騎車是採固定彎曲的姿勢,對內在的臟器或心肺功能在運作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很順暢的通路,長年下來可能也會有腸胃上或是腰痛的問題。另外有些車友騎車時可能沒事,但不騎的時候反而會覺得腰痛、肚子痛或是腹瀉、便秘等排便問題會交替發生,這是因為騎車姿勢和彎曲度,讓氣血在運行時沒辦法很順暢,平時騎車時靠著運動時所產生的強力幫浦去推動氣血,身體運作上會正常,一但沒騎車,缺少了強力幫浦去推動,反而會有不順暢的情形發生。
要維護保養筋膜,讓它維持原本彈性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有均衡的飲食及好的消化系統,沒有好的消化系統,會導致無法吸收營養與消化,導致肚子內的廢物越來越多,就是中醫說的氣血不好,就會影響筋膜彈性不好,所以如果你的筋膜一直不好,受的傷也一直好不了,可能是因為你的消化系統不佳,導致氣血不佳,而沒有足夠的營養去支撐。
於
2024/11/17 15:05:06
發文IP 103.148.*.*
爬坡把位運用
山路騎乘握手把大多落在煞變把、平把的位置,以煞變把位置來說,有利於換檔、抽車、煞車,較為靈活運用;而握平把位置上半身較為直立,在爬坡路段可以讓下背部稍微舒緩以及有利於呼吸,適合長距離、低速爬坡路段。
▲手握煞變把。
▲手握平把位置。
抽車動作
由坐姿騎乘轉換為站姿抽車,除了功率加大之外,更可交換施力肌群使用,維持迴轉速並可增加騎乘速度,抽車幾乎用到全身肌群,其中以核心肌群更為重要,它可以讓抽車更加穩定、更持久。
▲抽車重心較為靠後,轉換施力肌群更可增長續航時間。
彎道路線
爬坡進攻彎道時重心靠前,如果在全交管條件下,從對向彎道切到內側道最為理想,但如果在無交管,後方、旁邊無車狀況下,儘量靠中線切彎較為省力(內外內),最不濟就Z字型上坡;下坡過彎是一件技巧含量非常高的事情,需要注意事項很多,在彎道前視線注視前方切勿低頭,然後減速入彎,抓下把位置(重心更低、增加煞車力道)重心在後,做出壓車傾斜動作,路線可從外側切到內側再回到外側(外內外),如果不熟悉的車友們建議以外側線為主(外外外),在過彎時後身體放鬆自然傾斜,有速度狀況下切勿轉向龍頭以免發生危險。
▲爬坡過彎注意前方視線,重心在後可由內外內切彎較為省力。
▲下坡過彎時身體自然放鬆傾斜,切勿轉向龍頭以免發生危險。
▲過彎時要注意,與彎道同側腳需抬起以免發生踏板摩擦地板導致摔車。(右彎抬右腳、左彎抬左腳)(圖為錯誤示範)
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
看著許多國外車手呼嘯而過的影片就覺得很帥氣,因此激起想模仿的念頭,但真的可以嗎?許多頂尖車手在騎乘姿勢上是經過多年經驗才找尋到適合的騎姿,但不建議模仿,因為不管在路線、路況上是不允許操作以免發生危險,與其刻意模仿,倒不如多花時間勤練基本功,待時間長了就會擁有專屬個人的小技巧。
爬坡把位運用
以上就是關於日本藤素的分享,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真實的分享,相信大家看完以上的內容都對日本藤素有一個較為不錯的理解!對於哪些猶豫不決的朋友來說,日本藤素是一款對性功能有著非常全面提升效果的產品,大家可以完全放心的選擇!
到林林藥局訂購可以確保你所購買到的日本藤素都為正品。今天藥師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日本藤素哪裡有賣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日本藤素哪裡有賣?藥房有售嗎?網購安全嗎?)
山路騎乘握手把大多落在煞變把、平把的位置,以煞變把位置來說,有利於換檔、抽車、煞車,較為靈活運用;而握平把位置上半身較為直立,在爬坡路段可以讓下背部稍微舒緩以及有利於呼吸,適合長距離、低速爬坡路段。
▲手握煞變把。
▲手握平把位置。
抽車動作
由坐姿騎乘轉換為站姿抽車,除了功率加大之外,更可交換施力肌群使用,維持迴轉速並可增加騎乘速度,抽車幾乎用到全身肌群,其中以核心肌群更為重要,它可以讓抽車更加穩定、更持久。
▲抽車重心較為靠後,轉換施力肌群更可增長續航時間。
彎道路線
爬坡進攻彎道時重心靠前,如果在全交管條件下,從對向彎道切到內側道最為理想,但如果在無交管,後方、旁邊無車狀況下,儘量靠中線切彎較為省力(內外內),最不濟就Z字型上坡;下坡過彎是一件技巧含量非常高的事情,需要注意事項很多,在彎道前視線注視前方切勿低頭,然後減速入彎,抓下把位置(重心更低、增加煞車力道)重心在後,做出壓車傾斜動作,路線可從外側切到內側再回到外側(外內外),如果不熟悉的車友們建議以外側線為主(外外外),在過彎時後身體放鬆自然傾斜,有速度狀況下切勿轉向龍頭以免發生危險。
▲爬坡過彎注意前方視線,重心在後可由內外內切彎較為省力。
▲下坡過彎時身體自然放鬆傾斜,切勿轉向龍頭以免發生危險。
▲過彎時要注意,與彎道同側腳需抬起以免發生踏板摩擦地板導致摔車。(右彎抬右腳、左彎抬左腳)(圖為錯誤示範)
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
看著許多國外車手呼嘯而過的影片就覺得很帥氣,因此激起想模仿的念頭,但真的可以嗎?許多頂尖車手在騎乘姿勢上是經過多年經驗才找尋到適合的騎姿,但不建議模仿,因為不管在路線、路況上是不允許操作以免發生危險,與其刻意模仿,倒不如多花時間勤練基本功,待時間長了就會擁有專屬個人的小技巧。
於
2024/11/16 15:18:37
發文IP 103.148.*.*
在之前的機械單元中,我們討論了摩托車的動力心臟——引擎。接下來,我們則要帶領大家進入動力系統的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傳動及變速系統。有了傳動系統,引擎的動力才得以從曲軸一路傳遞至後輪。有了變速系統,引擎的動力才能適時的在不同的速度域發揮。究竟這變速系統的原理是什麼,又有哪些傳遞動力的方式呢?馬上進入我們本期的主題——「傳動與變速」。
有了傳動系統,引擎才能將動力輸出至後輪,使車輛加速。
為什麼需要傳動?
傳動系統便是傳遞引擎動力的媒介,藉由傳動系統,引擎所輸出的扭力才能從輪胎發揮,真正將車輛加速。文字敘述很簡單,但其實傳動系統是非常重要而且聰明的。如果沒有了傳動系統,那引擎便得放置在後輪旁,直接將曲軸與後輪相接,作動力輸出。如此一來,車輛的重心便會偏在後方,操控性能會大幅度降低。
為了發揮水平對臥式引擎的優點,BMW 的摩托車得將引擎直放。
有了傳動系統之後,引擎便可以放置在前、後輪胎的中間,維持前、後輪相近比例的荷重,而BMW也才能在摩托車上設計水平對臥式引擎。設計水平對臥式引擎時,BMW的工程師為了將引擎的優點完全發揮,必須將引擎直放,也就是曲軸將與車身平行。以一般直列四缸的引擎配置來看,曲軸的方向是垂直於車身方向的,或者說,曲軸的旋轉方向,和輪胎是一樣的。但以水平對臥式引擎來看,傳動系統就必須將動力輸出方向作一次直角的轉向,如此一來,輪胎才會往前轉。
減速比
傳動系統除了傳遞動力之外,也必須透過減速比適當地調整動力輸出。若是將引擎轉動的力量直接傳遞至後輪上,則當引擎轉一圈時,後輪也必須轉一圈。換算之後,當引擎以5,000rpm旋轉時,十七吋的輪胎也以同樣速度旋轉時,直線的速度便約是600km/h。這樣的速度顯然是太快了,因此需要經過齒輪組等具有類似功能的機構來作減速。
若直接讓引擎的動力傳遞到車輪上,車輛就會變得難以操控,因此傳動也扮演著調節動力的功能。
動力在經過減速之後,雖然速度變慢了,但扭力卻會跟著放大,這也就是機械單元的動力之心:引擎 Part 1介紹中,所談到曲軸扭力及輪上扭力的差異。若引擎可以在5,000rpm 輸出2kg-m的扭力,則經過減速至2,500rpm 之後,扭力理論上可以放大至4公斤米。但因為動力在傳遞過程中會有損耗,例如摩擦損耗等等,因此實際量測的數據會稍微低一些,也就是傳遞效率的問題。
各式傳動
傳動系統通常利用以下幾個常見機械元件來作搭配,首先是常用於仿賽車及一般街車款的鏈條、齒盤系統,用於速克達的皮帶、普利盤系統,美式巡航車所使用的齒型皮帶傳動系統,BMW多功能車與旅行車所使用的軸傳動系統。以上所列舉的各種傳動方式,均各有優、缺點,也適合不同車款,再來會作簡單的介紹。
R1250GS身為BMW的多功能旗艦,動力系統為水平對臥雙缸搭配上軸傳動。
鏈條與齒盤
鏈條與齒盤所組成的傳動系統是當今最常見的,在仿賽車上幾乎清一色使用這一類型的傳動件。動力經過引擎及變速箱之後,便傳遞至驅動軸上的小齒盤(前齒),再藉由鏈條傳遞至後輪軸上被動的大齒盤(後齒)。小齒盤的齒數及大齒盤的齒數換算成減速比,因此鏈條及齒輪在搭配之後,動力還可以獲得一次扭力放大。
動力經前齒與後齒的搭配而放大扭力。
齒盤與鏈條互相搭配的好處在於傳動效率高,可承受的扭力也大,在搭配良好的系統中,效率可以高達95% 以上,是相對較好的設計。維修方便也是這類傳動的優點,不需拆解任何零件,利用眼力觀察,齒盤及鏈條的磨耗也可以被輕易地檢查出來。鏈條及齒盤重量輕盈,尤其齒盤可以使用鋁合金製品,使整體轉動慣量降低,不會增加車輛加速時的負擔。
在缺點方面,鏈條、齒盤為金屬互相接觸,除了互相磨耗之外,也會帶來震動與噪音。在起步或是再加速的情況下,也會帶來較為惱人的生硬感,行車舒適度不如其他的傳動系統。也正因如此,以長途騎乘為主打的休旅、巡航車種,會盡量避開鏈條及齒盤的傳動系統。
在之前的機械單元中,我們討論了摩托車的動力心臟——引擎。接下來,我們則要帶領大家進入動力系統的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傳動及變速系統。
FM2安眠藥作為一種常見的治療失眠的藥物,對許多人來說已經證明了其有效性。然而,在使用時應該注意一些關鍵的使用技巧,以確保安全和最佳的治療效果。遵循醫生的建議,適當地使用劑量,避免與其他藥物和酒精同服,以及注意時間安排和避免長期連續使用,這些都是使用FM2安眠藥時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
希望本文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和應用FM2安眠藥,從而改善睡眠質量,提升生活品質。今天藥師就分享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FM2吃幾顆會死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FM2吃幾顆會死?吃FM2會自殺?醫師:不會,別嘗試了!)
有了傳動系統,引擎的動力才得以從曲軸一路傳遞至後輪。有了變速系統,引擎的動力才能適時的在不同的速度域發揮。究竟這變速系統的原理是什麼,又有哪些傳遞動力的方式呢?馬上進入我們本期的主題——「傳動與變速」。
有了傳動系統,引擎才能將動力輸出至後輪,使車輛加速。
為什麼需要傳動?
傳動系統便是傳遞引擎動力的媒介,藉由傳動系統,引擎所輸出的扭力才能從輪胎發揮,真正將車輛加速。文字敘述很簡單,但其實傳動系統是非常重要而且聰明的。如果沒有了傳動系統,那引擎便得放置在後輪旁,直接將曲軸與後輪相接,作動力輸出。如此一來,車輛的重心便會偏在後方,操控性能會大幅度降低。
為了發揮水平對臥式引擎的優點,BMW 的摩托車得將引擎直放。
有了傳動系統之後,引擎便可以放置在前、後輪胎的中間,維持前、後輪相近比例的荷重,而BMW也才能在摩托車上設計水平對臥式引擎。設計水平對臥式引擎時,BMW的工程師為了將引擎的優點完全發揮,必須將引擎直放,也就是曲軸將與車身平行。以一般直列四缸的引擎配置來看,曲軸的方向是垂直於車身方向的,或者說,曲軸的旋轉方向,和輪胎是一樣的。但以水平對臥式引擎來看,傳動系統就必須將動力輸出方向作一次直角的轉向,如此一來,輪胎才會往前轉。
減速比
傳動系統除了傳遞動力之外,也必須透過減速比適當地調整動力輸出。若是將引擎轉動的力量直接傳遞至後輪上,則當引擎轉一圈時,後輪也必須轉一圈。換算之後,當引擎以5,000rpm旋轉時,十七吋的輪胎也以同樣速度旋轉時,直線的速度便約是600km/h。這樣的速度顯然是太快了,因此需要經過齒輪組等具有類似功能的機構來作減速。
若直接讓引擎的動力傳遞到車輪上,車輛就會變得難以操控,因此傳動也扮演著調節動力的功能。
動力在經過減速之後,雖然速度變慢了,但扭力卻會跟著放大,這也就是機械單元的動力之心:引擎 Part 1介紹中,所談到曲軸扭力及輪上扭力的差異。若引擎可以在5,000rpm 輸出2kg-m的扭力,則經過減速至2,500rpm 之後,扭力理論上可以放大至4公斤米。但因為動力在傳遞過程中會有損耗,例如摩擦損耗等等,因此實際量測的數據會稍微低一些,也就是傳遞效率的問題。
各式傳動
傳動系統通常利用以下幾個常見機械元件來作搭配,首先是常用於仿賽車及一般街車款的鏈條、齒盤系統,用於速克達的皮帶、普利盤系統,美式巡航車所使用的齒型皮帶傳動系統,BMW多功能車與旅行車所使用的軸傳動系統。以上所列舉的各種傳動方式,均各有優、缺點,也適合不同車款,再來會作簡單的介紹。
R1250GS身為BMW的多功能旗艦,動力系統為水平對臥雙缸搭配上軸傳動。
鏈條與齒盤
鏈條與齒盤所組成的傳動系統是當今最常見的,在仿賽車上幾乎清一色使用這一類型的傳動件。動力經過引擎及變速箱之後,便傳遞至驅動軸上的小齒盤(前齒),再藉由鏈條傳遞至後輪軸上被動的大齒盤(後齒)。小齒盤的齒數及大齒盤的齒數換算成減速比,因此鏈條及齒輪在搭配之後,動力還可以獲得一次扭力放大。
動力經前齒與後齒的搭配而放大扭力。
齒盤與鏈條互相搭配的好處在於傳動效率高,可承受的扭力也大,在搭配良好的系統中,效率可以高達95% 以上,是相對較好的設計。維修方便也是這類傳動的優點,不需拆解任何零件,利用眼力觀察,齒盤及鏈條的磨耗也可以被輕易地檢查出來。鏈條及齒盤重量輕盈,尤其齒盤可以使用鋁合金製品,使整體轉動慣量降低,不會增加車輛加速時的負擔。
在缺點方面,鏈條、齒盤為金屬互相接觸,除了互相磨耗之外,也會帶來震動與噪音。在起步或是再加速的情況下,也會帶來較為惱人的生硬感,行車舒適度不如其他的傳動系統。也正因如此,以長途騎乘為主打的休旅、巡航車種,會盡量避開鏈條及齒盤的傳動系統。
於
2024/11/16 15:18:15
發文IP 103.148.*.*
換檔其實很簡單,簡單幾句話就可以帶過。但如果不瞭解齒輪變速箱構造,便很難清楚解釋為何要這樣操作的原因。對於大部分的騎士而言,有真正拆過變速箱、能完整地說出變速箱換檔原理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首先站長就從機構開始,帶各位來瞭解檔車變速箱的基本設計。
想要順暢地升檔,首先必須先搞懂變速箱的運作原理。
變速箱的機構
你可能猜得出來換檔時變速箱內要換齒輪,但或許以為是一顆齒輪對多顆齒輪進行切換。實際上,有幾個檔位就有幾對齒輪在變速箱內,而且這些齒輪一直都咬合著!以一具六速的變速箱來說,變速箱內有主軸及副軸,上面分別串著六顆齒輪,且兩兩成對,互相「咬合」,總計共十二顆齒輪。這十二顆齒輪中,並非每一顆齒輪都與軸相結合固定。在主軸上,只有C1、C3、C4 及C6 齒輪與軸相結合,也就是說只要主軸轉,以上的四顆齒輪便會跟著轉動。其他剩餘的兩顆齒輪C2 及C5 只是掛在主軸之上,可以自由「空轉」。在副軸上,情形正好相反,只有D2 及D5 齒輪與軸相結合,其他的四顆齒輪是可以自由地在副軸上「空轉」的。
換檔的時候,齒輪是在主軸或副軸上橫向移動。從機械上來看,要進行換檔這件事,分為兩個步驟:
【延伸閱讀】
傳動原理、傳動形式與離合器|TRANSMISSION傳動與變速 part1
要上升檔位,動力必須先切斷!
換檔要抓離合器似乎是許多人學習檔車時的基本觀念,但事實上在升檔的過程中,並不是非得要操作離合器才能進檔的,要完成升檔的條件是動力必須被切斷。而人工切斷動力的方式有兩種:1. 收油門 2. 拉離合器,所以當你的朋友在教你換檔時,一定會提到其中一個步驟,正是「拉離合器來換檔」或是教你「快速收一下油門來換檔」。
「收油門」或是「拉離合器」都能完成切斷動力的動作。
升檔一定得操作離合器嗎?
但在部分連續加速的直線,或分秒必爭的賽車場上,為了縮短換檔的時間、減少動力間斷,以達成最有效的加速,車手在升檔的過程中並不會以操作離合器的方式切斷動力。而是利用略微收油的方式、同時迅速操作檔位上升,完成後再度回到全油門加速的狀態,完成動作。在此就和大家談談如何不操作離合器,在加速的過程中迅速完成升檔動作。
比起操作離合器切斷動力,略收油門的無離合升檔更為迅速。
無離合升檔操作的要領
小技巧:在不熟悉回油多寡的情況下,可以在加速時先試著對打檔桿施加一些壓力,到達要換檔時機時,只要收點油門,就會發現打檔桿自動被吸進去,達到升檔。利用這個技巧,只要快速地收油後,立刻補油,也能完成無離合換檔的動作。而同樣技巧也能用在搭配離合器操作上,輕勾一點離合器來達成進檔的動作,熟悉後即使使用一般離合器換檔也能相當平順,但前提是要車輛的變速移位叉必須狀況良好。
在開油門加速的情況下,先消除打檔桿間隙,並稍微施點力。
這時只要收油,就會感受到打檔桿順勢進入下一檔。
怎麼收油門都不順?加一點離合器操作試試看!
如果真的無法只靠收油門來升檔,除了個人熟練度的問題外,也可能是車輛的變速移位叉或其他部件狀況不夠良好。這時就得加入離合器的操作,也就是在收油門時的同時,拉離合器。但在實際操作上,只需要拉一點就好,並不需要全拉,這正是操作的祕訣了!
利用拉離合器的方式也能切斷動力,完成升檔。
電子快排
除了上述兩種以外,還有一種常見於賽場及高階車款的「電子快排」,其原理安裝感應器於打檔桿上,當車手執行換檔動作時,感應器接收到壓力訊號,便將引擎點火停止極小的時間段,讓動力輸出瞬間中斷,讓變速齒輪可以順利更換齒比。停止點火就等同於主動收油門的動作,因此在加速的過程中,騎士便不需要再收油門,而是可以一直維持油門全開。
換檔其實很簡單,簡單幾句話就可以帶過。但如果不瞭解齒輪變速箱構造,便很難清楚解釋為何要這樣操作的原因。
失眠問題可能會給人的生活帶來諸多困擾,但我相信只要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一切困難都能迎刃而解。通過我的經歷,我瞭解FM2安眠藥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但要發揮其最大的功效,需要配合正確的使用方法和生活習慣。
我希望我的分享能夠幫助到同樣面臨睡眠困擾的人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重新找回良好的睡眠品質。今天藥師就分享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FM2吃幾顆會死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FM2吃幾顆會死?吃FM2會自殺?醫師:不會,別嘗試了!)
對於大部分的騎士而言,有真正拆過變速箱、能完整地說出變速箱換檔原理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首先站長就從機構開始,帶各位來瞭解檔車變速箱的基本設計。
想要順暢地升檔,首先必須先搞懂變速箱的運作原理。
變速箱的機構
你可能猜得出來換檔時變速箱內要換齒輪,但或許以為是一顆齒輪對多顆齒輪進行切換。實際上,有幾個檔位就有幾對齒輪在變速箱內,而且這些齒輪一直都咬合著!以一具六速的變速箱來說,變速箱內有主軸及副軸,上面分別串著六顆齒輪,且兩兩成對,互相「咬合」,總計共十二顆齒輪。這十二顆齒輪中,並非每一顆齒輪都與軸相結合固定。在主軸上,只有C1、C3、C4 及C6 齒輪與軸相結合,也就是說只要主軸轉,以上的四顆齒輪便會跟著轉動。其他剩餘的兩顆齒輪C2 及C5 只是掛在主軸之上,可以自由「空轉」。在副軸上,情形正好相反,只有D2 及D5 齒輪與軸相結合,其他的四顆齒輪是可以自由地在副軸上「空轉」的。
換檔的時候,齒輪是在主軸或副軸上橫向移動。從機械上來看,要進行換檔這件事,分為兩個步驟:
【延伸閱讀】
傳動原理、傳動形式與離合器|TRANSMISSION傳動與變速 part1
要上升檔位,動力必須先切斷!
換檔要抓離合器似乎是許多人學習檔車時的基本觀念,但事實上在升檔的過程中,並不是非得要操作離合器才能進檔的,要完成升檔的條件是動力必須被切斷。而人工切斷動力的方式有兩種:1. 收油門 2. 拉離合器,所以當你的朋友在教你換檔時,一定會提到其中一個步驟,正是「拉離合器來換檔」或是教你「快速收一下油門來換檔」。
「收油門」或是「拉離合器」都能完成切斷動力的動作。
升檔一定得操作離合器嗎?
但在部分連續加速的直線,或分秒必爭的賽車場上,為了縮短換檔的時間、減少動力間斷,以達成最有效的加速,車手在升檔的過程中並不會以操作離合器的方式切斷動力。而是利用略微收油的方式、同時迅速操作檔位上升,完成後再度回到全油門加速的狀態,完成動作。在此就和大家談談如何不操作離合器,在加速的過程中迅速完成升檔動作。
比起操作離合器切斷動力,略收油門的無離合升檔更為迅速。
無離合升檔操作的要領
小技巧:在不熟悉回油多寡的情況下,可以在加速時先試著對打檔桿施加一些壓力,到達要換檔時機時,只要收點油門,就會發現打檔桿自動被吸進去,達到升檔。利用這個技巧,只要快速地收油後,立刻補油,也能完成無離合換檔的動作。而同樣技巧也能用在搭配離合器操作上,輕勾一點離合器來達成進檔的動作,熟悉後即使使用一般離合器換檔也能相當平順,但前提是要車輛的變速移位叉必須狀況良好。
在開油門加速的情況下,先消除打檔桿間隙,並稍微施點力。
這時只要收油,就會感受到打檔桿順勢進入下一檔。
怎麼收油門都不順?加一點離合器操作試試看!
如果真的無法只靠收油門來升檔,除了個人熟練度的問題外,也可能是車輛的變速移位叉或其他部件狀況不夠良好。這時就得加入離合器的操作,也就是在收油門時的同時,拉離合器。但在實際操作上,只需要拉一點就好,並不需要全拉,這正是操作的祕訣了!
利用拉離合器的方式也能切斷動力,完成升檔。
電子快排
除了上述兩種以外,還有一種常見於賽場及高階車款的「電子快排」,其原理安裝感應器於打檔桿上,當車手執行換檔動作時,感應器接收到壓力訊號,便將引擎點火停止極小的時間段,讓動力輸出瞬間中斷,讓變速齒輪可以順利更換齒比。停止點火就等同於主動收油門的動作,因此在加速的過程中,騎士便不需要再收油門,而是可以一直維持油門全開。
於
2024/11/15 15:53:23
發文IP 103.148.*.*
在Instagram潮流已逐漸成大勢的時代,不必是明星、專業攝影師,只要你的照片有質感、有創意,足夠吸引人,也能累積廣大粉絲,成為有影響力的"Instagramer"。
因為工作的關係,自己買書、上網研究拍照技巧,讓我從一台台傻瓜相機慢慢進階到專業單眼,從模仿學習到自成獨樹一格的拍照風格,不只是被拍、我更愛拍照。
從以前慢慢累積拍照技術與經驗的我,深刻覺得拍出有美感的照片秘訣在「構圖是第一生命、光線是第二生命」,先掌握住這兩個關鍵,登上熱門照成功率會大幅增加。
分享十年來我最常使用的六種拍照技巧,搭配好上手的相機或手機,無論是出國時的熱門景點、日常的美食照、穿搭照等都能應用,花一點小心思讓你的照片更自然、更有專業美感與氛圍。
技巧一:使用三分法,將「主角」放在垂直與水平交叉點,更有氛圍與美感
三分法(又稱九宮格法)是我最常使用的構圖技巧,將主角放在中間會顯得照片有點無聊,不妨試試將畫面分成三等份,將主角至左或至右,無論是景點照或食物照,都能更自然、更增添故事感。
照片為到日本日光旅行時,利用九宮格手法拍攝下晚餐的甜點。(延伸閱讀:來趟不一樣的日本小旅行)
剛開始拿捏不準三分法的比例可以用手機、相機內建的九宮格或隔線,將主角放在垂直或水平其的交點上,能輕鬆地於日常練習。
三分法構圖示範
技巧二:善用仰角角度拍攝,讓畫面更豐富
適合使用仰角角度拍攝:背景較高大、較壯觀的建築物
取角角度不同,能讓人與背景構築的畫面更豐富。比起平視的取角,偶爾添加一些仰角畫面,能帶到更完整的建築物。
仰角角度示範
米蘭時裝週時路過Duomo米蘭大教堂,捕捉下來的美景。
記得拍仰角角度時臉的角度可以稍微側轉、或微微壓低下巴,讓臉的弧度更美。
技巧三:不需直接站在景點前,融合街景會更時髦
適合使用時機:拍攝熱門景點
一個人人都追逐打卡的熱門景點,要如何拍攝才能不像觀光客般,自然地脫穎而出?
「看起來時髦卻不刻意」是吸引社群目光的秘訣,以巴黎鐵塔示範,比起直挺挺地站在鐵塔前,融入巴黎街道景色或橋樑,不將熱門景點視為「景點」,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畫面會更有不經意的時髦生活感。
在Instagram潮流已逐漸成大勢的時代,不必是明星、專業攝影師,只要你的照片有質感、有創意,足夠吸引人,也能累積廣大粉絲,成為有影響力的"Instagramer"。如果對德國必邦感興趣的男性同胞可以在這款藥品唯一指定的官網購買喲,官網是直銷正品的,小編以前就是在官網購買德國必邦的,藥品品質絕對保障,大家可以放心購買!今天藥師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德國必邦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德國必邦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分享德國必邦三大作用!)
因為工作的關係,自己買書、上網研究拍照技巧,讓我從一台台傻瓜相機慢慢進階到專業單眼,從模仿學習到自成獨樹一格的拍照風格,不只是被拍、我更愛拍照。
從以前慢慢累積拍照技術與經驗的我,深刻覺得拍出有美感的照片秘訣在「構圖是第一生命、光線是第二生命」,先掌握住這兩個關鍵,登上熱門照成功率會大幅增加。
分享十年來我最常使用的六種拍照技巧,搭配好上手的相機或手機,無論是出國時的熱門景點、日常的美食照、穿搭照等都能應用,花一點小心思讓你的照片更自然、更有專業美感與氛圍。
技巧一:使用三分法,將「主角」放在垂直與水平交叉點,更有氛圍與美感
三分法(又稱九宮格法)是我最常使用的構圖技巧,將主角放在中間會顯得照片有點無聊,不妨試試將畫面分成三等份,將主角至左或至右,無論是景點照或食物照,都能更自然、更增添故事感。
照片為到日本日光旅行時,利用九宮格手法拍攝下晚餐的甜點。(延伸閱讀:來趟不一樣的日本小旅行)
剛開始拿捏不準三分法的比例可以用手機、相機內建的九宮格或隔線,將主角放在垂直或水平其的交點上,能輕鬆地於日常練習。
三分法構圖示範
技巧二:善用仰角角度拍攝,讓畫面更豐富
適合使用仰角角度拍攝:背景較高大、較壯觀的建築物
取角角度不同,能讓人與背景構築的畫面更豐富。比起平視的取角,偶爾添加一些仰角畫面,能帶到更完整的建築物。
仰角角度示範
米蘭時裝週時路過Duomo米蘭大教堂,捕捉下來的美景。
記得拍仰角角度時臉的角度可以稍微側轉、或微微壓低下巴,讓臉的弧度更美。
技巧三:不需直接站在景點前,融合街景會更時髦
適合使用時機:拍攝熱門景點
一個人人都追逐打卡的熱門景點,要如何拍攝才能不像觀光客般,自然地脫穎而出?
「看起來時髦卻不刻意」是吸引社群目光的秘訣,以巴黎鐵塔示範,比起直挺挺地站在鐵塔前,融入巴黎街道景色或橋樑,不將熱門景點視為「景點」,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畫面會更有不經意的時髦生活感。
於
2024/11/15 15:52:52
發文IP 103.148.*.*
接觸活動攝影已經來到第五年了,涉足範圍從企業活動到街舞表演都有。過去,常常會有人問我:「到底要怎麼拍好活動攝影?相機要怎麼設定?活動場地燈光這麼暗,要如何把握拍到好看又清晰的照片?」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以街舞成果發表作為舉例,分享一些從事活動攝影時非常實用的例子,我會從個人認為最關鍵的攝影心態開始,到相機設定、和拍攝過程的構圖方法,攝影小白也看得懂。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拍攝活動攝影需要擁有的心態
平常需要維持拍照習慣,培養攝影眼已經是老生常談,對於活動攝影,我個人的攝影心法只有八個字「忘記拍照、享受當下」。什麼意思呢?以我自己個人的經驗為例,過去拍攝街舞活動時,我都會期待自己能拍到超爆多的照片,因此每次拍起碼 1000 張起跳,本能告訴我「都拍這麼多了,總有幾張能用吧?」在拍攝當下,我的腦中都會浮現出一些既定的畫面,覺得自己非拍到那個畫面不可(非常固執哈哈)。然而,當我事後在輸出調色時,常常翻來翻去都找不到好看的畫面,不是台上表演者的表情不對,不然就是構圖很奇怪,總之是一塌糊塗,只能挑著所剩不多的照片留用。
後來,偶然一次機會,我嘗試將「忘記拍照、享受當下」這個心態應用在表演攝影中,我突然發現,拍攝的張數減少了,但能出圖的照片反而變多了!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過往我會認為照片就是要拍越多越好,但現實怎麼會跟預想中的結果相反呢?原來,當我將「忘記拍照、享受當下」作為攝影時的基礎,我慢慢會去體會音樂的節奏,盡全力融入舞台上表演者表演時的肢體節奏,自然而然就會拍到更好的照片了。
累積許多經驗後,我漸漸能提前猜到舞者下一個瞬間的動作,以及可能會出現的畫面。於是乎,我能用更游刃有餘的心情捕捉到表演者們精采的瞬間跟回憶,因為自己的作品讓大家感到快樂,是我做活動攝影師時最大的熱情所在!
活動攝影前的相機設置建議(以街舞為例)
在參考網路上許多參數設置建議和數十次的實際經驗後,我總結出 8 個活動攝影參數設置建議,不藏私一次分享給大家!歡迎和我聊聊使用這些參數後,在活動攝影時有沒有更順手喔~
使用相機:Sony A7IV+ Tamron 28–75 G2
1. 相機模式: M 手動模式
2. 光圈:通常使用 F2.8,光圈大進光量多,iso 值就不用開太高
3. 快門速度: 1/500 秒左右,適合捕捉街舞動作
4. ISO 值: 2000 以上,視場地光源而定
5. 對焦模式:AF-C 連續自動對焦,適合動態的街舞場景
6. 測光模式:醒目
7. AWB 優先順序設定:白色優先,這個設定可以讓畫面有更準確的顏色,比如:白色物體在有黃色光源照射下更能維持原色
8. 過片模式:我發現蠻多人會用高速連拍,但我自己習慣一張張抓表演的瞬間,可以有效訓練自己快狠準的能力
*注意頻閃:拍攝時需要注意頻閃的問題,頻閃白話來說就是斑馬紋,可以看第一張照片的黑色影條,就是頻閃造成,只要把「電子快門」調回「機械快門」就解決囉!
以上參數設置都是以我自身經驗為基礎的建議,實際情況還是要依照相機本身跟自己的習慣做調整,老話一句,相機能力不到就課金升級吧 TAT
把握這3個原則,我的活動攝影技巧又進步了
構圖的基本原則
其實就像網路上常常看到的,拍照時不外乎遵循三個構圖原則,分別是遠景、近景跟人物特寫,所以在拍照時我一定會把握這個原則,先把「基本」的畫面捕捉到後,再拍我想拍的畫面,這樣沒有 80 分,也有個 65 分了。
拍攝遠景跟近景的時候,把握九宮格線構圖法,人物除了置中外,也可以放在格線交叉處,如果是拍攝半身人物的話,記得人物的眼睛高度最高盡量摸到九宮格線就好,太接近照畫面頂部容易讓畫面失衡,頭部失去空間感。
想像自己是狙擊手 — 快、狠、準
大家知道 2024 奧運在射擊項目奪得銀牌的土耳其大叔嗎?大概就是這種很 chill又有自信的架勢 XD 這一點蠻有趣的,我在拍攝時會想像自己是經(沒)驗(在)豐(怕)富(的)的狙擊手,相機就是槍托,拍攝時會快速判斷音樂、氛圍,並預測表演者的下個動作,最後按下快門,發射子彈。子彈發射後不會想太多,馬上準備下一次的射擊,這種就是主打一個快狠準的拍法,也幫助我後期不用整理太多相片,大家可以試試看!
有些相機會有快門延遲的狀況,我自己會抓 0.1 秒前先按下快門,會更容易拍到好照片,但只能透過累積經驗達到這種狀態~
調整呼吸的狀態
遇到重要的瞬間時,我會先深吸一口氣,然後屏氣,保持狀態穩定,會對當下狀態更專注,更能掌握當下的環境,也能拍到更好的照片。
用心感受現場節奏,就能拍好一場活動攝影
最後,拍攝活動攝影時真的不用太緊張啦~最關鍵的就是放輕鬆,融入現場氛圍。記得要把自己當成觀眾一樣,可以跟著音樂節奏,感受表演者呈現的情感,切忌不要一直想著 「我收錢了,所以我要拍好多超厲害的照片」,反而要忘記相機的存在,將自己沉浸在表演中,手指就會自然就按下快門了。
少即是多。與其瘋狂拍一堆,不如專注捕捉幾個精彩瞬間。相信你的直覺,跟著感覺走,慢慢練習,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預測舞台上每個精彩瞬間,加油!
接觸活動攝影已經來到第五年了,涉足範圍從企業活動到街舞表演都有。過去,常常會有人問我:「到底要怎麼拍好活動攝影?相機要怎麼設定?活動場地燈光這麼暗,要如何把握拍到好看又清晰的照片?」
好了,小編就介紹這些關於德國必邦的吃法給大家,如果還想要瞭解更多這款藥品的東西大家可以前往德國必邦官網深入瞭解,官網擁有男性同胞們都想要擁有的東西,一定不要錯過噢!
大家想要購買德國必邦的話也可以直接在官網下單,小編以前也在官網購買過這款藥品,而且小編大概就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完全恢復了生殖器官有障礙的問題,如今的小編生龍活虎,在性生活方面絕對有主導權。
官網是直銷正品的,絕對有保障,歡迎各位老闆砸單!今天藥師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德國必邦功效與作用有哪些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德國必邦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分享德國必邦三大作用!)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以街舞成果發表作為舉例,分享一些從事活動攝影時非常實用的例子,我會從個人認為最關鍵的攝影心態開始,到相機設定、和拍攝過程的構圖方法,攝影小白也看得懂。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拍攝活動攝影需要擁有的心態
平常需要維持拍照習慣,培養攝影眼已經是老生常談,對於活動攝影,我個人的攝影心法只有八個字「忘記拍照、享受當下」。什麼意思呢?以我自己個人的經驗為例,過去拍攝街舞活動時,我都會期待自己能拍到超爆多的照片,因此每次拍起碼 1000 張起跳,本能告訴我「都拍這麼多了,總有幾張能用吧?」在拍攝當下,我的腦中都會浮現出一些既定的畫面,覺得自己非拍到那個畫面不可(非常固執哈哈)。然而,當我事後在輸出調色時,常常翻來翻去都找不到好看的畫面,不是台上表演者的表情不對,不然就是構圖很奇怪,總之是一塌糊塗,只能挑著所剩不多的照片留用。
後來,偶然一次機會,我嘗試將「忘記拍照、享受當下」這個心態應用在表演攝影中,我突然發現,拍攝的張數減少了,但能出圖的照片反而變多了!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過往我會認為照片就是要拍越多越好,但現實怎麼會跟預想中的結果相反呢?原來,當我將「忘記拍照、享受當下」作為攝影時的基礎,我慢慢會去體會音樂的節奏,盡全力融入舞台上表演者表演時的肢體節奏,自然而然就會拍到更好的照片了。
累積許多經驗後,我漸漸能提前猜到舞者下一個瞬間的動作,以及可能會出現的畫面。於是乎,我能用更游刃有餘的心情捕捉到表演者們精采的瞬間跟回憶,因為自己的作品讓大家感到快樂,是我做活動攝影師時最大的熱情所在!
活動攝影前的相機設置建議(以街舞為例)
在參考網路上許多參數設置建議和數十次的實際經驗後,我總結出 8 個活動攝影參數設置建議,不藏私一次分享給大家!歡迎和我聊聊使用這些參數後,在活動攝影時有沒有更順手喔~
使用相機:Sony A7IV+ Tamron 28–75 G2
1. 相機模式: M 手動模式
2. 光圈:通常使用 F2.8,光圈大進光量多,iso 值就不用開太高
3. 快門速度: 1/500 秒左右,適合捕捉街舞動作
4. ISO 值: 2000 以上,視場地光源而定
5. 對焦模式:AF-C 連續自動對焦,適合動態的街舞場景
6. 測光模式:醒目
7. AWB 優先順序設定:白色優先,這個設定可以讓畫面有更準確的顏色,比如:白色物體在有黃色光源照射下更能維持原色
8. 過片模式:我發現蠻多人會用高速連拍,但我自己習慣一張張抓表演的瞬間,可以有效訓練自己快狠準的能力
*注意頻閃:拍攝時需要注意頻閃的問題,頻閃白話來說就是斑馬紋,可以看第一張照片的黑色影條,就是頻閃造成,只要把「電子快門」調回「機械快門」就解決囉!
以上參數設置都是以我自身經驗為基礎的建議,實際情況還是要依照相機本身跟自己的習慣做調整,老話一句,相機能力不到就課金升級吧 TAT
把握這3個原則,我的活動攝影技巧又進步了
構圖的基本原則
其實就像網路上常常看到的,拍照時不外乎遵循三個構圖原則,分別是遠景、近景跟人物特寫,所以在拍照時我一定會把握這個原則,先把「基本」的畫面捕捉到後,再拍我想拍的畫面,這樣沒有 80 分,也有個 65 分了。
拍攝遠景跟近景的時候,把握九宮格線構圖法,人物除了置中外,也可以放在格線交叉處,如果是拍攝半身人物的話,記得人物的眼睛高度最高盡量摸到九宮格線就好,太接近照畫面頂部容易讓畫面失衡,頭部失去空間感。
想像自己是狙擊手 — 快、狠、準
大家知道 2024 奧運在射擊項目奪得銀牌的土耳其大叔嗎?大概就是這種很 chill又有自信的架勢 XD 這一點蠻有趣的,我在拍攝時會想像自己是經(沒)驗(在)豐(怕)富(的)的狙擊手,相機就是槍托,拍攝時會快速判斷音樂、氛圍,並預測表演者的下個動作,最後按下快門,發射子彈。子彈發射後不會想太多,馬上準備下一次的射擊,這種就是主打一個快狠準的拍法,也幫助我後期不用整理太多相片,大家可以試試看!
有些相機會有快門延遲的狀況,我自己會抓 0.1 秒前先按下快門,會更容易拍到好照片,但只能透過累積經驗達到這種狀態~
調整呼吸的狀態
遇到重要的瞬間時,我會先深吸一口氣,然後屏氣,保持狀態穩定,會對當下狀態更專注,更能掌握當下的環境,也能拍到更好的照片。
用心感受現場節奏,就能拍好一場活動攝影
最後,拍攝活動攝影時真的不用太緊張啦~最關鍵的就是放輕鬆,融入現場氛圍。記得要把自己當成觀眾一樣,可以跟著音樂節奏,感受表演者呈現的情感,切忌不要一直想著 「我收錢了,所以我要拍好多超厲害的照片」,反而要忘記相機的存在,將自己沉浸在表演中,手指就會自然就按下快門了。
少即是多。與其瘋狂拍一堆,不如專注捕捉幾個精彩瞬間。相信你的直覺,跟著感覺走,慢慢練習,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能預測舞台上每個精彩瞬間,加油!
於
2024/11/14 15:19:21
發文IP 103.148.*.*
現階段手機所拍出的照片,畫質明顯不如單眼相機,但是若能夠充分掌握拍攝要領,那麼所拍出的照片品質就會更好、也更接近單眼相機所拍出來的效果!
照片拍不好,我們當然可以將責任推給器材,說是手機本來就不如單眼相機。但是,觀察很多新手在社群平台所貼的相關作品,的確有很多照片品質還有進步的空間;只要有經驗的人一看,便知道那大多屬於人為因素所致。根據我的觀察,這些照片畫質不佳,最可能的原因有下列三項:
一、過度使用高倍數位變焦
有些手機的鏡頭最長只有2X~3X的光學焦距,如果將它拉到3X以上拍攝,那麼手機內部會將2X或3X所拍到的照片局部裁切,再用軟體加以放大,讓我們覺得它是用更高倍鏡頭所拍出的效果~~這就是「數位變焦」。
數位變焦會明顯降低照片的清晰度;並且倍率拉得越高,情況就越嚴重。以Apple iPhone 11為例,其最長的鏡頭只有2X,假如我們勉強拉到5X、10X拍攝,那麼畫值將變得很糟!
然而,很多新手並不知道這種現象,仍然毫無節制地用數位變焦拉近遠方的鳥類、樹頂的梅花…能拉多大就拉多大,根本沒在客氣,其結果往往使照片慘不忍睹。
建議大家:假如你的手機最高可以做到N倍數位變焦,那麼盡量在N/2之內使用,以確保畫質不會太差。(例如iPhone 11有10X數位變焦,那麼盡量在5X以內使用)
二、在黑暗場合以高ISO拍攝
在黑暗的場合拍照,為了拍出夠亮的照片,手機會自動將ISO調得很高(也就是將光線訊號做更高倍的放大);這樣會導致照片雜訊大增、畫質變差,影像清晰度銳減。相同的手機鏡頭,拍攝光線越暗場景,這種情況就會越嚴重。
因此建議大家:
三、手機鏡頭髒了
手機的鏡頭外露,經常會沾上指紋、灰塵、油漬、汗水;這些都會明顯降低照片的清晰度,甚至於產生霧翳、光暈,尤其是拍攝逆光場景的時候,影響更是明顯,所以提醒大家,拍照前先將鏡頭擦乾淨,尤其拍攝太陽、街燈……等強烈光源的場景。
以上三項常見因素,都是很容易就能改善的;假如這些操作習慣不加以改進,就算換了最新的手機,拍出的照片也不會明顯變好。
現階段手機所拍出的照片,畫質明顯不如單眼相機,但是若能夠充分掌握拍攝要領,那麼所拍出的照片品質就會更好、也更接近單眼相機所拍出來的效果!vimax增大丸不僅能幫助男性解決性功能障礙,還能讓更多男性告別“小雞雞”的稱號,擁有更粗大的陰莖。別再只是羡慕別人了,現在就行動起來,讓自己成為那個令人羡慕的對象吧!今天藥師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vimax增大丸評價怎麼樣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vimax增大丸評價怎麼樣?真的有人食用之後增粗變長嗎?)
照片拍不好,我們當然可以將責任推給器材,說是手機本來就不如單眼相機。但是,觀察很多新手在社群平台所貼的相關作品,的確有很多照片品質還有進步的空間;只要有經驗的人一看,便知道那大多屬於人為因素所致。根據我的觀察,這些照片畫質不佳,最可能的原因有下列三項:
一、過度使用高倍數位變焦
有些手機的鏡頭最長只有2X~3X的光學焦距,如果將它拉到3X以上拍攝,那麼手機內部會將2X或3X所拍到的照片局部裁切,再用軟體加以放大,讓我們覺得它是用更高倍鏡頭所拍出的效果~~這就是「數位變焦」。
數位變焦會明顯降低照片的清晰度;並且倍率拉得越高,情況就越嚴重。以Apple iPhone 11為例,其最長的鏡頭只有2X,假如我們勉強拉到5X、10X拍攝,那麼畫值將變得很糟!
然而,很多新手並不知道這種現象,仍然毫無節制地用數位變焦拉近遠方的鳥類、樹頂的梅花…能拉多大就拉多大,根本沒在客氣,其結果往往使照片慘不忍睹。
建議大家:假如你的手機最高可以做到N倍數位變焦,那麼盡量在N/2之內使用,以確保畫質不會太差。(例如iPhone 11有10X數位變焦,那麼盡量在5X以內使用)
二、在黑暗場合以高ISO拍攝
在黑暗的場合拍照,為了拍出夠亮的照片,手機會自動將ISO調得很高(也就是將光線訊號做更高倍的放大);這樣會導致照片雜訊大增、畫質變差,影像清晰度銳減。相同的手機鏡頭,拍攝光線越暗場景,這種情況就會越嚴重。
因此建議大家:
三、手機鏡頭髒了
手機的鏡頭外露,經常會沾上指紋、灰塵、油漬、汗水;這些都會明顯降低照片的清晰度,甚至於產生霧翳、光暈,尤其是拍攝逆光場景的時候,影響更是明顯,所以提醒大家,拍照前先將鏡頭擦乾淨,尤其拍攝太陽、街燈……等強烈光源的場景。
以上三項常見因素,都是很容易就能改善的;假如這些操作習慣不加以改進,就算換了最新的手機,拍出的照片也不會明顯變好。
於
2024/11/14 15:18:59
發文IP 103.148.*.*
在與攝影朋友互動的過程中,偶而會聽到有人說:你拍得好棒,好有攝影眼!「攝影眼」是什麼?一般人大多略知一二,卻又無法具體說出來;因為它不是正式攝影名詞,也沒有明確定義。
一、攝影眼是甚麼?
依我的看法,攝影眼是指:能在平凡或雜亂的場景中,找出值得拍攝的畫面,並運用各種相機調控技巧,將它轉變為吸引人的作品。更進一步說,攝影眼包含了「觀察篩選」、「轉換調控」兩種能力:
從以上得知,攝影眼這種能力是需要依賴長時間訓練的。攝影初學者,往往只拍攝他所「看到的」。而有攝影眼的人,經常是拍攝他所「想到的」。藉著調控相機各操作項目,把平凡的景物,轉換成他想要呈現的照片
二、別老是拍顯而易見的景物
夕陽日出大景、正妹辣妹、花花草草,這些都是吸引大眾眼球的題材,很容易拍得漂亮,也最受歡迎。因此拍攝這些題材,往往不需要太多思考都能獲得共鳴。也因此,新手常耽溺於拍攝這些顯而易見的題材。然而正因為這些題材好拍、較難藉此嚐試錯誤累積經驗,所以也不容易進步。
而街拍小品因為平凡、不突出,就比較需要依賴攝影眼、構圖、用光技巧,才能拍好。若能常拍生活小品訓練攝影眼,將平凡景物拍好,就更能展現功力。
三、想好再拍,不要亂槍打鳥
訓練攝影眼的要訣,不外乎細心觀察、多調整相機、改變拍攝方式:
攝影眼能讓你的攝影更貼近生活,永續長久;因為有了攝影眼,你就能夠突破季節、天候、地點、器材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拍照。你也不必上山下海、爆肝失眠,生活周遭就有很多可入境的題材。這樣,攝影才會變得生活化,才能輕鬆優雅享受攝影的樂趣。
在與攝影朋友互動的過程中,偶而會聽到有人說:你拍得好棒,好有攝影眼!「攝影眼」是什麼?
Vimax增大丸並非一夜見效的壯陽產品,但其效果和安全性在市場中受到了肯定。如果能夠正確且持續地使用Vimax增大丸,你將可能解決早洩和陽痿的問題,並實現性能力強化和長期增大的效果。
請記住,健康的改變需要時間,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今天藥師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vimax增大丸評價怎麼樣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vimax增大丸評價怎麼樣?真的有人食用之後增粗變長嗎?)
一般人大多略知一二,卻又無法具體說出來;因為它不是正式攝影名詞,也沒有明確定義。
一、攝影眼是甚麼?
依我的看法,攝影眼是指:能在平凡或雜亂的場景中,找出值得拍攝的畫面,並運用各種相機調控技巧,將它轉變為吸引人的作品。更進一步說,攝影眼包含了「觀察篩選」、「轉換調控」兩種能力:
從以上得知,攝影眼這種能力是需要依賴長時間訓練的。攝影初學者,往往只拍攝他所「看到的」。而有攝影眼的人,經常是拍攝他所「想到的」。藉著調控相機各操作項目,把平凡的景物,轉換成他想要呈現的照片
二、別老是拍顯而易見的景物
夕陽日出大景、正妹辣妹、花花草草,這些都是吸引大眾眼球的題材,很容易拍得漂亮,也最受歡迎。因此拍攝這些題材,往往不需要太多思考都能獲得共鳴。也因此,新手常耽溺於拍攝這些顯而易見的題材。然而正因為這些題材好拍、較難藉此嚐試錯誤累積經驗,所以也不容易進步。
而街拍小品因為平凡、不突出,就比較需要依賴攝影眼、構圖、用光技巧,才能拍好。若能常拍生活小品訓練攝影眼,將平凡景物拍好,就更能展現功力。
三、想好再拍,不要亂槍打鳥
訓練攝影眼的要訣,不外乎細心觀察、多調整相機、改變拍攝方式:
攝影眼能讓你的攝影更貼近生活,永續長久;因為有了攝影眼,你就能夠突破季節、天候、地點、器材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拍照。你也不必上山下海、爆肝失眠,生活周遭就有很多可入境的題材。這樣,攝影才會變得生活化,才能輕鬆優雅享受攝影的樂趣。
於
2024/11/13 15:34:53
發文IP 52.229.*.*
1.降低車速
雨天路面濕滑,降低車速能增加操控性,避免打滑情形發生,且可將車胎氣壓降低,增加胎皮與地面接觸面積(增加抓地力),切勿騎行過程中緊急煞車,以免危害自身與其他人用路安全。
2.延長煞車距離
雨天除了放慢速度之外,由於視線、反應與平時有所差別,應提前按壓煞車避免突發狀況,而按壓煞車切勿急煞,採用點放煞車。
3.注意路況
由於雨天騎行會降低是線範圍,在騎行過程中,應避免在道路標線、水溝蓋上騎行,如無法避免情況下,採用提前降低車速通過,切勿在通過時按壓煞車,另外,水坑也盡量避免,畢竟水坑下是否有異物,在騎行時無法判別。
4.檢查車況
多雨的氣候在台灣時常遇見,因此在車輛上的檢查也不能馬虎(沒下雨外出騎乘也要檢查),其中以煞車系統最為重要,平時應養成外出前檢查,確保在騎行過程中都能擁有良好的制動力。
5.配件
雨天騎乘除了注意事項之外,自身穿著、配件也是很重要的,防雨的穿著保持體溫不流失(選購貼身、兩件式優先,能避免雨衣過長捲入齒盤、輪組),配戴的風鏡也要保持視線清楚,開啓頭尾燈警示用路人(能搭配反光穿著最好)。
1.降低車速
最終,我非常感謝雙效犀利士希愛力給我帶來的改變。它不僅幫助我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性功能問題,還讓我在性生活中重新找回了自信與滿足感。如果您正在尋找一個能夠同時解決ED和PE的有效方案,不妨考慮雙效犀利士希愛力,或許它也能給您帶來同樣的驚喜。
今天藥師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雙效犀利士是什麼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雙效犀利士是什麼?功效怎麼樣?藥師分析:治療男性早洩藥物!)
雨天路面濕滑,降低車速能增加操控性,避免打滑情形發生,且可將車胎氣壓降低,增加胎皮與地面接觸面積(增加抓地力),切勿騎行過程中緊急煞車,以免危害自身與其他人用路安全。
2.延長煞車距離
雨天除了放慢速度之外,由於視線、反應與平時有所差別,應提前按壓煞車避免突發狀況,而按壓煞車切勿急煞,採用點放煞車。
3.注意路況
由於雨天騎行會降低是線範圍,在騎行過程中,應避免在道路標線、水溝蓋上騎行,如無法避免情況下,採用提前降低車速通過,切勿在通過時按壓煞車,另外,水坑也盡量避免,畢竟水坑下是否有異物,在騎行時無法判別。
4.檢查車況
多雨的氣候在台灣時常遇見,因此在車輛上的檢查也不能馬虎(沒下雨外出騎乘也要檢查),其中以煞車系統最為重要,平時應養成外出前檢查,確保在騎行過程中都能擁有良好的制動力。
5.配件
雨天騎乘除了注意事項之外,自身穿著、配件也是很重要的,防雨的穿著保持體溫不流失(選購貼身、兩件式優先,能避免雨衣過長捲入齒盤、輪組),配戴的風鏡也要保持視線清楚,開啓頭尾燈警示用路人(能搭配反光穿著最好)。
於
2024/11/13 15:34:10
發文IP 103.148.*.*
在之前的報導中,我們提到了騎車時,難免會有一些不明物跑入眼睛,所以必須戴風鏡來預防,除此之外,其實戴風鏡的好處還不只如此,這回要進一步來說明,並邀請到員林明明眼科診所院長黃偉成,來告訴讀者們為什麼騎車要戴風鏡?好處有哪些?並由Adhoc 艾德眼鏡提供5 個選擇最適風鏡的重點。
挑選騎車用的風鏡要注意的?
騎自行車是一個很好的運動與休閒,但因為是在戶外、陽光下,且有一定的速度,所以我們必須懂得如何保護眼睛,避免運動傷害。本篇就是要討論選擇太陽眼鏡、自行車風鏡上有什麼要注意的。
一副好的風鏡、運動眼鏡,可以幫助我們保護雙眼。
可能的傷害因子
首先,我們先討論一下各種可能的傷害因子:
陽光:
這包含強光直接照射,讓眼睛張不開而影響行車安全;或是陽光照射物體反射後產生的炫光,也會影響視線清晰度。此外陽光中的紫外線與藍光更會對黃斑部產生直接的傷害。
風:
速度快的時候吹在眼睛上的風是很強勁的,除了會讓眼睛維持張開有困難外,也會讓眼淚快速揮發。本身就有乾眼症的人,眼睛就會很不舒服,視力當然也會受到影響。此外時間稍微長一點,角膜表皮就會產生破損,這樣即使停下來還是會持續刺痛。
異物:
這範圍就很大了,可能是飛沙走石、小蚊蟲、甚至雨水都算是一種。有時候擋掉第一次的直接撞擊,但汗水或雨水等其餘的液體還是會帶著雜質流進眼睛造成刺激。因為結膜本身是沒有角質的黏膜,所以比皮膚敏感,有些過敏的人就會開始過敏性結膜炎發作,症狀由輕到重如乾澀、搔癢、劇烈刺痛、淚流不止等。
異物飛入眼睛,就可能造成過敏、破皮等傷害。
防護眼镜的選擇
討論完上面這些,可以發現危險真的是處處存在,尤其像是在11 月份,許多車友都熱衷於北高360k、雙塔520k 的長途騎乘,車友們在從北騎到南、從黑夜騎到白天再到黑夜的過程中,幾乎上述的狀況都會一直遇上,更是須要保護自己的雙眼。而情況好一點的傷害是運動結束後就消失了,但不好的卻會留下後遺症,也就是讓眼睛失去以往的光采與視力。
所以接下來,就由黃偉成院長以醫師的角度,來說說防護眼鏡的選擇上,該考慮哪些內容呢?
員林明明眼科診所院長黃偉成。
結構強度:
有時候大一點的石頭或昆蟲之類的可能會打到眼鏡上,如果速度又快,這時候強度就很重要,臨床上我們看過很多眼鏡破掉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因為角膜(黑眼珠外透明的那一層),它的特性就是如果傷口深一點,就無法完全復原而會留下疤痕。所以品質不好的眼鏡反而比石頭造成更大的傷害。
包覆度:
陽光與風都是四面八方的,包覆性不夠好,就會有些死角產生。所以包覆好的應該是兩個側邊,還有從臉頰到眉毛整體都有涵蓋。
透氣度:
雖然我們希望阻絕所有的外來傷害,但如果沒讓裡面的熱氣散發,反而產生霧氣也是不行的。
固定度:
再怎麼好的眼鏡,如果會掉下來也是沒用的,所以在臉上的穩定性也是必要的。
偏光性:
對於這個功能,很多人會與鏡片顏色搞混,兩者其實是不一樣的意義。光就像水波一樣,有方向性,偏光鏡就是可以過濾陽光照到物體反射後產生的混亂雜波,例如照到馬路上後反射的炫光。
鏡片顏色:
鏡片加上顏色有幾個目的,第一是減少光的亮度,所以顏色越深,光就變得更暗。第二是加強對比度,讓號誌、或某些物體更明顯,這就跟什麼顏色有關,在不同環境下各有適合的顏色。當然第三也是為了美觀與時尚感。下面整理了一張比較表格。
在長途騎乘中、強光下,一定要配戴風鏡以保護眼睛,避免運動傷害。
5 個重點選擇合適風鏡
既然在自行車運動中少不了要配戴風鏡,接下來就來了解,如何以簡單的5 個步驟,挑選一副適合自己的風鏡。
1. 依據臉型選擇
每個人的臉型不盡相同,亞洲人與歐美人臉型的差異更大,一般而言,亞洲人的臉比歐美人的臉型更寬,臉頰骨也更高一些,歐美人的臉則是窄長型的,因此在眼鏡設計上專門給亞洲人使用的版本會標示Asian FIT,往往都是鼻托的高度不同,要怎麼知道適不適合自己?戴上後試著笑一下,試試臉頰上緣會不會頂到鏡片下緣吧!現在許多太陽眼鏡強調鼻托可以調整,試著調整再試試看。
2. 選擇合適的鏡框尺寸
與選擇衣服鞋子相同,風鏡的尺寸很重要,實際去試戴,或依據頭圍大小,眼睛寬度與鏡腳長選擇,盡量不要選擇比自己頭圍還大1cm 以上的運動太陽眼鏡,頭部兩側與鏡架的間隙在5mm 內,這是一個比較適合的大小,太大的風鏡配戴時穩定性會不好,影響到太陽眼鏡的功能性。
3. 鏡框貼近臉部
風鏡的重點就是遮擋陽光,因此配戴時眼鏡貼近臉部是很重要的,這樣才可以降低散射光從縫隙射入眼鏡;注意配戴時鏡框上緣要齊眉,正面、側面或上緣,和臉部的縫隙盡量小。有些運動眼鏡的鏡腳是可以調整的,它用抓住使用者的頭型,並且保留部分的空隙,以讓氣流通過,帶走鏡片的霧氣。
(1) 笑一下,試試臉頰是不是會頂到眼鏡下緣,如果頂到就不合適。
(2) 睫毛或眉毛不會不刷到運動太陽眼鏡,那會讓配戴時不舒適。
(3) 風鏡的鏡框或鏡腳不要去壓迫到頭的側面,這樣戴久會不舒適。
4. 不會滑動及滑落
風鏡最重要的是穩定性,運動中不會移動甚至滑落,除此之外,也不應該在跳動的時後,眼鏡跟著跳動,一個好的風鏡鼻托應該能夠將眼鏡與鼻子黏或抓在一起。在挑選眼鏡時,試著搖搖頭及跳一跳,以確保眼鏡的穩定性。
5. 注意鼻墊的樣式
大部分人的鼻子都長得不太一樣,有人寬有人窄,有些高有些低,如果風鏡的鼻墊無法調整,那就沒辦法適應各式各樣的臉型,選擇鼻托大小合適,或是選擇鼻墊可以調整的風鏡。
在之前的報導中,我們提到了騎車時,難免會有一些不明物跑入眼睛,所以必須戴風鏡來預防,除此之外,其實戴風鏡的好處還不只如此,這回要進一步來說明,並邀請到員林明明眼科診所院長黃偉成,來告訴讀者們為什麼騎車要戴風鏡?好處有哪些?並由Adhoc 艾德眼鏡提供5 個選擇最適風鏡的重點。
雙效犀利士因其雙重療效而成為治療ED和PE的理想選擇。其藥效時間長達36小時,為男性提供了靈活且持久的治療選擇。在正確使用的前提下,雙效犀利士能夠顯著改善性生活質量,增強男性的自信心。
然而,為了確保藥物的最佳效果,使用者應注意飲食、避免酒精、並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調整服用時間。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建議立即諮詢藥劑師並調整用藥方案。正確的使用方式將幫助您充分發揮雙效犀利士的效果,享受更高質量的性生活。
今天藥師就介紹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雙效犀利士是什麼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雙效犀利士是什麼?功效怎麼樣?藥師分析:治療男性早洩藥物!)
挑選騎車用的風鏡要注意的?
騎自行車是一個很好的運動與休閒,但因為是在戶外、陽光下,且有一定的速度,所以我們必須懂得如何保護眼睛,避免運動傷害。本篇就是要討論選擇太陽眼鏡、自行車風鏡上有什麼要注意的。
一副好的風鏡、運動眼鏡,可以幫助我們保護雙眼。
可能的傷害因子
首先,我們先討論一下各種可能的傷害因子:
陽光:
這包含強光直接照射,讓眼睛張不開而影響行車安全;或是陽光照射物體反射後產生的炫光,也會影響視線清晰度。此外陽光中的紫外線與藍光更會對黃斑部產生直接的傷害。
風:
速度快的時候吹在眼睛上的風是很強勁的,除了會讓眼睛維持張開有困難外,也會讓眼淚快速揮發。本身就有乾眼症的人,眼睛就會很不舒服,視力當然也會受到影響。此外時間稍微長一點,角膜表皮就會產生破損,這樣即使停下來還是會持續刺痛。
異物:
這範圍就很大了,可能是飛沙走石、小蚊蟲、甚至雨水都算是一種。有時候擋掉第一次的直接撞擊,但汗水或雨水等其餘的液體還是會帶著雜質流進眼睛造成刺激。因為結膜本身是沒有角質的黏膜,所以比皮膚敏感,有些過敏的人就會開始過敏性結膜炎發作,症狀由輕到重如乾澀、搔癢、劇烈刺痛、淚流不止等。
異物飛入眼睛,就可能造成過敏、破皮等傷害。
防護眼镜的選擇
討論完上面這些,可以發現危險真的是處處存在,尤其像是在11 月份,許多車友都熱衷於北高360k、雙塔520k 的長途騎乘,車友們在從北騎到南、從黑夜騎到白天再到黑夜的過程中,幾乎上述的狀況都會一直遇上,更是須要保護自己的雙眼。而情況好一點的傷害是運動結束後就消失了,但不好的卻會留下後遺症,也就是讓眼睛失去以往的光采與視力。
所以接下來,就由黃偉成院長以醫師的角度,來說說防護眼鏡的選擇上,該考慮哪些內容呢?
員林明明眼科診所院長黃偉成。
結構強度:
有時候大一點的石頭或昆蟲之類的可能會打到眼鏡上,如果速度又快,這時候強度就很重要,臨床上我們看過很多眼鏡破掉造成無法復原的傷害。因為角膜(黑眼珠外透明的那一層),它的特性就是如果傷口深一點,就無法完全復原而會留下疤痕。所以品質不好的眼鏡反而比石頭造成更大的傷害。
包覆度:
陽光與風都是四面八方的,包覆性不夠好,就會有些死角產生。所以包覆好的應該是兩個側邊,還有從臉頰到眉毛整體都有涵蓋。
透氣度:
雖然我們希望阻絕所有的外來傷害,但如果沒讓裡面的熱氣散發,反而產生霧氣也是不行的。
固定度:
再怎麼好的眼鏡,如果會掉下來也是沒用的,所以在臉上的穩定性也是必要的。
偏光性:
對於這個功能,很多人會與鏡片顏色搞混,兩者其實是不一樣的意義。光就像水波一樣,有方向性,偏光鏡就是可以過濾陽光照到物體反射後產生的混亂雜波,例如照到馬路上後反射的炫光。
鏡片顏色:
鏡片加上顏色有幾個目的,第一是減少光的亮度,所以顏色越深,光就變得更暗。第二是加強對比度,讓號誌、或某些物體更明顯,這就跟什麼顏色有關,在不同環境下各有適合的顏色。當然第三也是為了美觀與時尚感。下面整理了一張比較表格。
在長途騎乘中、強光下,一定要配戴風鏡以保護眼睛,避免運動傷害。
5 個重點選擇合適風鏡
既然在自行車運動中少不了要配戴風鏡,接下來就來了解,如何以簡單的5 個步驟,挑選一副適合自己的風鏡。
1. 依據臉型選擇
每個人的臉型不盡相同,亞洲人與歐美人臉型的差異更大,一般而言,亞洲人的臉比歐美人的臉型更寬,臉頰骨也更高一些,歐美人的臉則是窄長型的,因此在眼鏡設計上專門給亞洲人使用的版本會標示Asian FIT,往往都是鼻托的高度不同,要怎麼知道適不適合自己?戴上後試著笑一下,試試臉頰上緣會不會頂到鏡片下緣吧!現在許多太陽眼鏡強調鼻托可以調整,試著調整再試試看。
2. 選擇合適的鏡框尺寸
與選擇衣服鞋子相同,風鏡的尺寸很重要,實際去試戴,或依據頭圍大小,眼睛寬度與鏡腳長選擇,盡量不要選擇比自己頭圍還大1cm 以上的運動太陽眼鏡,頭部兩側與鏡架的間隙在5mm 內,這是一個比較適合的大小,太大的風鏡配戴時穩定性會不好,影響到太陽眼鏡的功能性。
3. 鏡框貼近臉部
風鏡的重點就是遮擋陽光,因此配戴時眼鏡貼近臉部是很重要的,這樣才可以降低散射光從縫隙射入眼鏡;注意配戴時鏡框上緣要齊眉,正面、側面或上緣,和臉部的縫隙盡量小。有些運動眼鏡的鏡腳是可以調整的,它用抓住使用者的頭型,並且保留部分的空隙,以讓氣流通過,帶走鏡片的霧氣。
(1) 笑一下,試試臉頰是不是會頂到眼鏡下緣,如果頂到就不合適。
(2) 睫毛或眉毛不會不刷到運動太陽眼鏡,那會讓配戴時不舒適。
(3) 風鏡的鏡框或鏡腳不要去壓迫到頭的側面,這樣戴久會不舒適。
4. 不會滑動及滑落
風鏡最重要的是穩定性,運動中不會移動甚至滑落,除此之外,也不應該在跳動的時後,眼鏡跟著跳動,一個好的風鏡鼻托應該能夠將眼鏡與鼻子黏或抓在一起。在挑選眼鏡時,試著搖搖頭及跳一跳,以確保眼鏡的穩定性。
5. 注意鼻墊的樣式
大部分人的鼻子都長得不太一樣,有人寬有人窄,有些高有些低,如果風鏡的鼻墊無法調整,那就沒辦法適應各式各樣的臉型,選擇鼻托大小合適,或是選擇鼻墊可以調整的風鏡。
於
2024/11/12 14:57:09
發文IP 104.214.*.*
第一點是想問一下 如何學會機車
現在29歲了...
不會騎腳踏車 也不會騎機車
但因為換工作的關係,必須要學會機車
我也不知道怎麼發問,但騎上去機車後腦袋一片空白,不會轉彎,很怕路上有車
想詢問一下有沒有類似經驗可以傳授的....
第二點是想問 目前西屯區有哪邊比較適合練車嗎?
馬路、空地、機車考試練習的場地之類的都可以
目前已知慈濟醫院那附近有一個機車練習場,在高速公路附近,實際去看過後很多人,晚上似乎也有限制時間
另一個,大里仁化路旁,宮廟前的練習場
第一點是想問一下 如何學會機車
現在29歲了...
日本藤素作為一款天然的男性保健產品,雖然被認為有助於改善性功能,但也伴隨著一定的副作用風險。在考慮使用之前,務必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並在必要時尋求醫療建議。選擇合適的購買管道,確保產品的真實性,才能更安全地享受其潛在的好處。
今天藥師就分享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日本藤素哪裡有賣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日本藤素哪裡有賣?藥房有售嗎?網購安全嗎?)
不會騎腳踏車 也不會騎機車
但因為換工作的關係,必須要學會機車
我也不知道怎麼發問,但騎上去機車後腦袋一片空白,不會轉彎,很怕路上有車
想詢問一下有沒有類似經驗可以傳授的....
第二點是想問 目前西屯區有哪邊比較適合練車嗎?
馬路、空地、機車考試練習的場地之類的都可以
目前已知慈濟醫院那附近有一個機車練習場,在高速公路附近,實際去看過後很多人,晚上似乎也有限制時間
另一個,大里仁化路旁,宮廟前的練習場
於
2024/11/12 14:56:43
發文IP 104.214.*.*
(一)行前檢查,以保行車安全
為了發揮最佳的車輛性能和延長使用壽命,騎士應落實施前檢查和定期保養,以確保安全性、減少損耗污染和噪音。
1.大樓配件
(1)安全帽
安全帽分很多種類,不同的安全帽有不同的及構造功能,購買時應注意是否貼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定的商品檢驗合格標誌,並挑選適合自己的頭型與的安全帽。
騎乘機車時,應選能包覆太陽穴和後腦的「機車用安全帽」,這種安全帽的加固帽殼與內部的耳朵能分散傳播力,緩和頭部所受的衝擊。
可選購附護目鏡之安全帽,以防止強風或異物飛入眼睛影響行車安全,但應注意若標註為「僅限白天使用」的護目鏡,於夜間隧道或、地下道等光線不足的地方至少不要使用,以確保視線清晰。
騎乘125c.c以下的機車,可選戴普通型安全帽。型安全帽。
配戴安全帽時以頭部仍可劇烈轉動,震撼無壓迫感為原則。條,可以增加夜間騎車時別人的注意力。
(2)雨具
選購雨具時最好選擇色彩鮮豔的兩件式合身的雨衣,並穿雨鞋或雨鞋套。受其他影響車輛及物體移動到或捲入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3) 衣服
騎乘機車時,應避免衣角、裙子裸露在車外,忍受被其他車輛捲入造成意外。
應穿著黃色白色、乳白色、與紅色等色彩鮮豔的服裝,若於夜間騎乘機車時,應穿著曬交錯或對比色強烈的服裝。
(4) 手套
購買手套應選購五指分開,尺寸與材質不宜繁瑣或太厚者,建議不使用二指式或在分段上加裝手套,以免抓握影響與操縱。分段的控制與煞車,造成失控而跌倒。
(5) 鞋類
騎乘機車時應選擇適當、睏且不易鬆脫的平底鞋類,騎乘打檔式機車時,則應穿著有鞋跟的騎士鞋,以利進行排檔動作。
2.行前檢查
為了行車安全,騎士檢查車燈是否會亮,煞車是否正常等,確實做到車輛的行前檢查,並定期進行更仔細的檢查。發生問題的機會,還能減少環境污染,既達到經濟效益,還可以保護地球。
(二)騎乘機車的注意事項
1.啟動車的步驟
由於機車行駛的穩定性比汽車差,發動機車起步時,只要稍稍不注意便很容易發生意外,所以發動機車時,請遵守以下步驟:
(1)將車輛向前推出,讓主腳架收起,前、後輪落地。
(2)左手按住煞車拉桿(打檔式機車應按住煞車拉桿)以防止引擎起動時可能的暴衝,然後再按引擎起動引擎。
(3)待啟動後放開發動按鈕。
2.行駛中的注意事項
(1)正確騎乘機車的姿勢
騎車姿勢會影響騎車舒適度與行車安全,千萬不能大,為了保障行車安全,騎乘機車時必須注意以下重點:
眼睛注視前方,廣為收集前方資訊。
債務與主權保持在自然輕鬆狀態。
手肘彎曲,靠向身體中間。
手掌輕握部分中央部位。
背輕輕貼住座墊,腳掌平放於踏板上,腳尖朝前稍向內靠。
騎乘速克達式機車時,膝蓋與前方置物箱保持約10公分距離;騎乘打檔式機車時,用膝蓋輕輕夾住油箱的位置,可避免行進中前方碰撞他物而受傷。
(2)基本騎乘要領
行駛時保持穩定的行徑路線方向和速度。
與前方車輛保持隨時可能停止的距離。
與左右方車輛各保持50公分以上的安全密度。
3.機車附載人員或物品的注意事項
(1)人員附載
機車載人時,被附載者兩手須交握在前座騎士的腰部,膝蓋應輕夾於騎士的托架上,腳應平踏在後座踏板上。
附載孩童時需特別注意其條件的。太小的孩童。
孩童也不能站立或坐在機車座位前方的置物踏板上,接地發生雷擊意外,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2) 物品附載
根據車附載物的規定,物品的長度自後輪軸延伸車尾部分起,不得超過50厘米,寬度不能超過長度外緣10厘米,高度不得超過騎士肩部。公斤,重型機車則不能超過80公斤。
4. 低速運轉時如何保持平衡
機車在低速運轉時容易發生不平衡的情況,為了維持機車的平穩,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加油門使後輪產生驅動力,讓前後輪間能取得平衡。
(2)若重心不穩快要倒向另一方時,可透過轉動另一側方向的截面,穿過前輪接觸地面的移動來保持平衡。
(3) 工作站由車輛及身體的移動來改變重心的位置,以取得平衡。
(4)必要時可利用雙腳接觸地面,支撐車輛重量以維持平衡。
5.車速與慣性力
曾經坐過汽車的人應該都有相同的經驗,當車輛煞車時,會有一種自己往前衝的感覺,這就是「慣性力」。
無論是汽車還是機車,當車速越快,慣性力越大,甚至會在威脅發生時將人拋車外,危險性也增益。
6.在彎道行駛的原則
(1)機車轉彎要減輕
機車轉彎時,車輛能否順利通過彎道,決定於車速的快慢、轉彎半徑的大小,以及轉彎時轉彎力與車子輪胎和地面之間抓地力的平衡。影像被向外拋的感覺一樣,這就是“離心力”。 ,轉彎時應降低車速,削弱離心力影響而發生事故。
(2)通過彎道的操作要領
機車進入彎道前應先減速,轉彎時必須與鄰近車輛各保持50公分以上的安全間隔;在彎道中,騎士必須保持速度穩定,避免繼續加速而失控;在通過彎道時,絕對不要緊急加速、貨車或大角度旋轉座標,巴勒斯坦滑倒或衝入對向車道的危險;出彎後使車頭轉正,再逐漸加速朝軸線前進。
7.正確的煞車停車方法
當騎士發現車前有狀況,判斷應煞車時,車輛並非隨煞即停止,車輛仍會向前移動產生所謂的「反應距離」與「煞車距離」。時,使車輛打滑,成功煞車,並會增加煞車距離,因此必須提早使用煞車,不足以及時將車輛煞車停下。
機車行進後,若放開油門,發動機煞車即開始作用;,要完全煞車或減速慢速時,需完全放開油門,讓發動機煞車加強煞車的功能;同時,應同時保持曼哈頓穩定,再利用前、後輪煞車來毀滅。
(1)放空油門:將油門放空到不加油狀態。
(2)應同時使用前與後輪煞車:使用單一煞車時,煞車功能不足,且易造成打滑。
(3)煞車時避免一次煞到底:應逐漸增強到使車子停止來,又不至於使輪胎鎖住的最大力道。
(4) 抑製煞車:保持住住煞車的力道,使車輛停止。
(一)行前檢查,以保行車安全
總結來說,在使用日本藤素的過程中,最好避免飲酒,並且嚴格遵循醫生的指導。希望大家能夠早日重視自己的健康,不要犯愚蠢的錯誤,盡早康復。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建議聯繫專業醫生,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最後,衷心祝願每個人都能早日恢復健康!今天藥師就分享到這裡了,大家還有不知道日本藤素哪裡有賣的,可以參考以下這篇文章(日本藤素哪裡有賣?藥房有售嗎?網購安全嗎?)
為了發揮最佳的車輛性能和延長使用壽命,騎士應落實施前檢查和定期保養,以確保安全性、減少損耗污染和噪音。
1.大樓配件
(1)安全帽
安全帽分很多種類,不同的安全帽有不同的及構造功能,購買時應注意是否貼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規定的商品檢驗合格標誌,並挑選適合自己的頭型與的安全帽。
騎乘機車時,應選能包覆太陽穴和後腦的「機車用安全帽」,這種安全帽的加固帽殼與內部的耳朵能分散傳播力,緩和頭部所受的衝擊。
可選購附護目鏡之安全帽,以防止強風或異物飛入眼睛影響行車安全,但應注意若標註為「僅限白天使用」的護目鏡,於夜間隧道或、地下道等光線不足的地方至少不要使用,以確保視線清晰。
騎乘125c.c以下的機車,可選戴普通型安全帽。型安全帽。
配戴安全帽時以頭部仍可劇烈轉動,震撼無壓迫感為原則。條,可以增加夜間騎車時別人的注意力。
(2)雨具
選購雨具時最好選擇色彩鮮豔的兩件式合身的雨衣,並穿雨鞋或雨鞋套。受其他影響車輛及物體移動到或捲入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3) 衣服
騎乘機車時,應避免衣角、裙子裸露在車外,忍受被其他車輛捲入造成意外。
應穿著黃色白色、乳白色、與紅色等色彩鮮豔的服裝,若於夜間騎乘機車時,應穿著曬交錯或對比色強烈的服裝。
(4) 手套
購買手套應選購五指分開,尺寸與材質不宜繁瑣或太厚者,建議不使用二指式或在分段上加裝手套,以免抓握影響與操縱。分段的控制與煞車,造成失控而跌倒。
(5) 鞋類
騎乘機車時應選擇適當、睏且不易鬆脫的平底鞋類,騎乘打檔式機車時,則應穿著有鞋跟的騎士鞋,以利進行排檔動作。
2.行前檢查
為了行車安全,騎士檢查車燈是否會亮,煞車是否正常等,確實做到車輛的行前檢查,並定期進行更仔細的檢查。發生問題的機會,還能減少環境污染,既達到經濟效益,還可以保護地球。
(二)騎乘機車的注意事項
1.啟動車的步驟
由於機車行駛的穩定性比汽車差,發動機車起步時,只要稍稍不注意便很容易發生意外,所以發動機車時,請遵守以下步驟:
(1)將車輛向前推出,讓主腳架收起,前、後輪落地。
(2)左手按住煞車拉桿(打檔式機車應按住煞車拉桿)以防止引擎起動時可能的暴衝,然後再按引擎起動引擎。
(3)待啟動後放開發動按鈕。
2.行駛中的注意事項
(1)正確騎乘機車的姿勢
騎車姿勢會影響騎車舒適度與行車安全,千萬不能大,為了保障行車安全,騎乘機車時必須注意以下重點:
眼睛注視前方,廣為收集前方資訊。
債務與主權保持在自然輕鬆狀態。
手肘彎曲,靠向身體中間。
手掌輕握部分中央部位。
背輕輕貼住座墊,腳掌平放於踏板上,腳尖朝前稍向內靠。
騎乘速克達式機車時,膝蓋與前方置物箱保持約10公分距離;騎乘打檔式機車時,用膝蓋輕輕夾住油箱的位置,可避免行進中前方碰撞他物而受傷。
(2)基本騎乘要領
行駛時保持穩定的行徑路線方向和速度。
與前方車輛保持隨時可能停止的距離。
與左右方車輛各保持50公分以上的安全密度。
3.機車附載人員或物品的注意事項
(1)人員附載
機車載人時,被附載者兩手須交握在前座騎士的腰部,膝蓋應輕夾於騎士的托架上,腳應平踏在後座踏板上。
附載孩童時需特別注意其條件的。太小的孩童。
孩童也不能站立或坐在機車座位前方的置物踏板上,接地發生雷擊意外,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2) 物品附載
根據車附載物的規定,物品的長度自後輪軸延伸車尾部分起,不得超過50厘米,寬度不能超過長度外緣10厘米,高度不得超過騎士肩部。公斤,重型機車則不能超過80公斤。
4. 低速運轉時如何保持平衡
機車在低速運轉時容易發生不平衡的情況,為了維持機車的平穩,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加油門使後輪產生驅動力,讓前後輪間能取得平衡。
(2)若重心不穩快要倒向另一方時,可透過轉動另一側方向的截面,穿過前輪接觸地面的移動來保持平衡。
(3) 工作站由車輛及身體的移動來改變重心的位置,以取得平衡。
(4)必要時可利用雙腳接觸地面,支撐車輛重量以維持平衡。
5.車速與慣性力
曾經坐過汽車的人應該都有相同的經驗,當車輛煞車時,會有一種自己往前衝的感覺,這就是「慣性力」。
無論是汽車還是機車,當車速越快,慣性力越大,甚至會在威脅發生時將人拋車外,危險性也增益。
6.在彎道行駛的原則
(1)機車轉彎要減輕
機車轉彎時,車輛能否順利通過彎道,決定於車速的快慢、轉彎半徑的大小,以及轉彎時轉彎力與車子輪胎和地面之間抓地力的平衡。影像被向外拋的感覺一樣,這就是“離心力”。 ,轉彎時應降低車速,削弱離心力影響而發生事故。
(2)通過彎道的操作要領
機車進入彎道前應先減速,轉彎時必須與鄰近車輛各保持50公分以上的安全間隔;在彎道中,騎士必須保持速度穩定,避免繼續加速而失控;在通過彎道時,絕對不要緊急加速、貨車或大角度旋轉座標,巴勒斯坦滑倒或衝入對向車道的危險;出彎後使車頭轉正,再逐漸加速朝軸線前進。
7.正確的煞車停車方法
當騎士發現車前有狀況,判斷應煞車時,車輛並非隨煞即停止,車輛仍會向前移動產生所謂的「反應距離」與「煞車距離」。時,使車輛打滑,成功煞車,並會增加煞車距離,因此必須提早使用煞車,不足以及時將車輛煞車停下。
機車行進後,若放開油門,發動機煞車即開始作用;,要完全煞車或減速慢速時,需完全放開油門,讓發動機煞車加強煞車的功能;同時,應同時保持曼哈頓穩定,再利用前、後輪煞車來毀滅。
(1)放空油門:將油門放空到不加油狀態。
(2)應同時使用前與後輪煞車:使用單一煞車時,煞車功能不足,且易造成打滑。
(3)煞車時避免一次煞到底:應逐漸增強到使車子停止來,又不至於使輪胎鎖住的最大力道。
(4) 抑製煞車:保持住住煞車的力道,使車輛停止。
共
68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