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則留言

2

維克(bvmbmb)

2012/05/14 00:30:46

發文

#4237101 IP 239.249.*.*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回應 oca (三歲就很帥) 所寫
回應 vivasenna01 (音速貴公子) 所寫
回應 bvmbmb (維克) 所寫
回應 oca (三歲就很帥) 所寫
回應 bvmbmb (維克) 所寫
老巴的確是蠻倒楣的就是…
以過往表現而言,法拉利應該考慮找他回來當二奶。
看看現在的馬沙,每次排位都差、每次都說自己陷入排位交通擁塞…
小新大概也不知該說啥了…(留個完全沒護航能力的二奶要幹嗎?)

----------------------------------------------------------------------------------------------------
為何多屆世界冠軍總是被人捧高高研發能力?
四輪F1有老舒、二輪motoGP有神猴…
說乘駕技術好是實至名歸,說研發能力好就有點奇怪了。

頂多說是回饋的資料與描述比較具體,乘駕上感受設定的差異比較敏感有改進方向…
選手又不是工程開發人員,研發還是靠研發團隊,車迷們為何總是這樣造神、卻忽視車隊研發團隊?
車隊研發團隊才是真正的關鍵啊!

若硬要說選手研發能力超強?
現在正好可以看看這二位神人所在的Team是什麼情況。
排除車隊研發團隊,二輪的Ducati、四輪的MGP,似乎研發狀況沒多好。
而且無巧不巧的是,這二個神人的正賽/排位表現,都比同隊隊友差…





沒人在忽視研發團隊的努力,
再厲害的兵器當做好後也要有正確的人試駕, 經過不斷的測試與改進後才能接近完成體.
"頂多說是回饋的資料與描述比較具體,乘駕上感受設定的差異比較敏感有改進方向", 由這句話可得知, 這完全只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
請去多了解真實面再來評論, 做一件兵器是一回事, 如何讓這兵器能真正成熟, 進而發揮它真正的實力又是另外一回事.

另外, 你有沒有把年齡這變數放進去?
時間+年齡的增長 會是很可怕的敵人.

請多看多想, 不要只會出一張嘴.

賽車選手都是工程碩博士背景是嗎?
術業有專攻。
賽車手回饋資訊跟研發設計團隊是相輔相成的。
回饋的資訊越精細、方向越精確,設計端的籌碼就越多。
但設計出來的部件有沒有效,或是能被發揮出多少實力,則是要看賽車選手。
不需把某一方給過度膨脹。
年齡是變數沒錯。
但我質疑的重點在於:車手研發能力。
光靠所謂車手研發,就能提升車隊的話?
為何幾年下來Ducati與MGP一直在苦苦掙扎?

這用邏輯推敲就知道,多看多想不是用說的。
所以才說不要造神…
看到不要造神的言論就急著否認,連年齡都急著提出來辯解…護主心切?
不然幹嗎反應這麼大?
越是不客觀,越容易對號入座…




我也是不相信車手有所謂的研發能力
就像你說的﹐最多就是回饋程度的分別﹐讓工程師有個方向
而且現今空力當道﹐車手又不是流體力學工程師...

不過你也巴得用力了點



我為什麼會提年齡這件事若你還不知道, 那麼你真的只是知道批評而已...
"而且無巧不巧的是,這二個神人的正賽/排位表現,都比同隊隊友差…".... 請問這句話是誰打的?
難道這跟年齡完全沒關係嗎?.....

"看到不要造神的言論就急著否認,連年齡都急著提出來辯解…護主心切?".... 沒有人在造神, 但肯定有人健忘....
拜託, 要討論可以, 但不要連自己打過什麼都不知道就來指責別人.
提醒你一下, 老人癡呆症不是只有發生在老年人身上, 你若常常這樣的話, 為了你好, 建議你要去看醫生.
不然接下來會說的越多... 忘的越快...

果然只會出一張嘴而已.

是,您說的是~年齡有關,絕對有關這樣好不好?
之前可不乏到他們這個年齡還能拿世界冠軍的老人…
當時國內資訊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所以不會被人無知造神去…

TAEYANG(sauber09)

2012/05/16 17:35:25

發文

#4244009 IP 242.34.*.*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好樣的老巴 反正她覺得說不在f1了 就把所有的是抖出來😀

賽車狂(welice)

2012/05/16 21:41:20

發文

#4244382 IP 129.163.*.*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室內造車.賽道開車.確實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但是只有車手才可以感覺賽車直線速度.煞車.轉彎.加速.風速太大車會如何.避震器.方向盤.太硬.太軟.太高.太矮.優點.缺點..這些數據一樣是研發的主因.所以車手兼研發.兼設計在我的理念都是相通的.老巴如果沒有呆在威廉斯車隊.哪來現在的冠軍果實...哈哈.玩笑話看看就好...😊😊

ZephyrWu(zephyr)

2012/05/17 09:04:46

發文

#4244808 IP 82.68.*.* 無任何修改 檢舉這篇文章
如果說賽車設計可以簡單用避震器.方向盤.太硬.太軟.太高.太矮...
這樣簡單的膚淺說明就達成需求 ,那工程師也太好幹了

車手可以告訴你這車 避震器太硬太軟煞車轉向狀況如何... 之類的訊息
但是不可能說出 這車架需要減掉一部分 再加上橫樑抑制橫向變形... 這樣的內容
2004 年 R46 騎的 M1 已經跟以往大不相同 ,但這不見得全是 R46 的功勞
有些改進其實在 2003 年就已經導入 ,只是剛好 R46 轉來就有了收成 ...
熱門新聞
在[直購直測]單元規劃下,U-CAR決定訂購小改款Model 3後驅版,並為讀者揭秘Tesla專屬的「零接觸交付流程」。
這次n⁷更新的One Pedal,在加入Auto Hold駐車煞車功能後,經過U-CAR實際測試,讓人對單踏板更有安全感與鬆鬆運用。